第25章 疾病的轉歸(1 / 1)

疾病的過程,即邪正交爭的動態變化過程。疾病的結局取決於邪正鬥爭的結果。

一、轉歸的概念

疾病的轉歸,指疾病後期階段的變化狀態和最終結局。

疾病的轉歸是邪正交爭發展趨勢的表現。在疾病過程中,邪正的鬥爭而使雙方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決定疾病的轉歸:

正勝邪退,疾病向好轉、痊愈的方向轉歸。這是由於患者的正氣比較充盛,抗禦病邪的能力較強,或因為邪氣較弱,或因及時、正確的治療,邪氣難以進一步發展,進而促使病邪對機體的侵害作用消失或終止,氣血津液等的耗傷和機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的病理性損害逐漸得到康複,機體的陰陽兩個方麵在新的基礎上又獲得了相對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邪勝正衰,疾病向惡化甚至死亡的方向轉歸。這是由於機體的正氣虛弱,或由於邪氣的熾盛,或因失於治療,或治療不當,機體抗禦病邪的能力日趨低下,不能製止邪氣的侵害作用,邪氣進一步發展,機體受到的病理性損害日趨嚴重,則病情趨向惡化和加劇。若正氣衰竭,邪氣獨盛,髒腑經絡及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衰憊,陰陽離決,機體的生命活動亦告終止。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亢盛,則邪正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勢處於遷延狀態的一種病理過程。邪正相持的態勢具有不穩定性,必因正邪的盛衰變化而發生向愈或惡化的轉歸。若正氣大虛,餘邪未盡,或邪氣深伏傷正,正氣無力驅盡病邪,致使疾病處於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稱為正虛邪戀。正虛邪戀,可視為邪正相持的一種特殊病機,多見於疾病後期。這是多種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遺留某些後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轉歸的形式

疾病的轉歸包括幾種情況:

1.痊愈

痊愈指病理狀態完全消失,生理機能恢複正常,陰陽氣血重新處於平衡狀態。痊愈是疾病轉歸中的最佳結局。疾病能否痊愈、痊愈的快慢,有賴於正氣的充盛和及時、準確的治療。

2.死亡

死亡即生命活動的終止,分為生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和意外死亡。生理性死亡指無病而終,是自然衰老的結果。意外死亡指意外損傷,如跌打、外傷、中毒等,造成的死亡。各種疾病造成的死亡稱為病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是邪勝正衰、疾病惡化而致的不良結局。

3.纏綿

纏綿指久病不愈的病理狀態,邪正雙方勢均力敵,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病理過程變為慢性遷延性,是疾病的自然延續。多見於疾病後期,常因急性疾病轉為慢性,或慢性病經久不愈,正氣虧虛,驅邪無力所致。常向兩種方向轉變:一是在正確的治療、調養下,正氣增強,邪氣漸退,疾病趨於好轉直至痊愈;二是治療、調養不當,或正氣無力驅除餘邪,則轉為遷延性或慢性病證或留下後遺症,反複發作或持續加重,病勢惡化乃至死亡。

4.後遺

後遺又稱後遺症,指病理過程結束,或在恢複期後症狀、體征消失,隻遺留疾病造成的形態或機能異常。表現為形態異常,如肢體震顫、身體畸形、癡呆、偏癱,或髒腑組織機能障礙,或神誌障礙。

另外,傷殘,即外傷所致的、難以恢複的機體組織結構損傷或殘缺,如槍彈、金刃、跌仆、蟲獸等造成的形體髒腑的變形、缺失。

5.複發

複發又稱複病、再發,指即將痊愈或已痊愈的疾病再度發生。複發是疾病過程連續性的特殊表現形式。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

1.養生的基本原則。

2.預防的概念與基本內容。

3.治療疾病的主導思想及其運用方法。

4.基本治則的內容。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其意義在於通過各種調攝保養方法,增強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禦病邪的能力,避免或減少疾病發生,保持陰陽平衡、身心健康,延緩人體衰老過程。

防治,即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預防疾病發生,治療疾病以阻斷其發展並使之好轉或痊愈。

養生、預防和治療,都包含著與疾病作鬥爭、增進人類健康臻於長壽的不同理論和方法,是醫學理論體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養生及防治理論和方法,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