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疾病傳變(1 / 3)

傳變,指疾病在人體髒腑經絡等組織中的傳移和變化。傳變的本質是疾病過程中各種病理變化的銜接、重迭和轉化。

研究疾病傳變,不僅關係到辨證論治,而且對疾病的早期治療、推測預後都有重要意義。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疾病傳變的形式包括病位傳變、病性轉化兩方麵。

(一)病位傳變

病位傳變,即在疾病過程中病變部位的轉移。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表裏上下、髒腑組織間通過經絡互相連通,所以某一部位或髒腑的病變可以向其他部位或髒腑傳變,引起疾病的發展變化。外感病和內傷病的傳變各有特點。

1.外感病的傳變形式

外感病發於表,外感病的主要傳變形式是表裏傳變。

表與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指的病變部位並不是固定的。以整體而言,則病在皮膚、毛竅、肌肉、經絡等為外,屬表,在髒腑、骨髓等組織器官為內,屬裏。如以皮毛與經絡相對而言,則皮毛屬表,經絡屬裏;以三陰三陽經而言,則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裏;以髒與腑相對而言,則腑為表,髒為裏。

表裏傳變,又稱表裏出入、內外傳變,反映疾病過程中病變部位的深淺,說明疾病的發展趨勢。包括兩個方向:

(1)表邪入裏

表邪入裏,指外邪先傷衛表,而後內傳入裏的病理過程。多因正氣不足、邪氣過盛、失治誤治所致,常見於外感病的初、中期,說明疾病向縱深發展。病邪由表入裏的傳變,多按規律而依次相傳。若正氣抗邪無力,病邪長驅直入,則可表現為直中的傳變形式。

(2)裏病出表

裏病出表,指由於正邪鬥爭,病邪由裏透達於外的病理過程。正氣強盛或治療得法,則正氣能驅邪外出,由裏而達表,說明邪有出路,病勢好轉或向愈。

病位的表裏傳變包括三類:傷寒的六經傳變、溫病的衛氣營血傳變和三焦傳變。

外感病傳變形式 六經傳變

衛氣營血傳變

三焦傳變

(1)六經傳變

六經傳變,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經之間的相對轉移。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內經》所論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的基礎上,創立了“六經傳變”理論。六經傳變,實際上是對傷寒熱病六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概括。

六經之中,三陽主表,三陰主裏。三陽之中,太陽為一身之藩籬,主表;陽明主裏;少陽主半表半裏。三陰之中,太陰居表,其次為少陰、厥陰。

六經傳變的一般規律為:外邪循六經傳變,由表入裏,漸次深入,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故稱“循經傳”。若正氣不支,邪氣亢盛,也可不經三陽而直接侵犯三陰,稱為直中三陰,其中以直中少陰為多。此外,六經傳變還包括一些特殊形式,如越經傳、表裏傳、合病與並病等。

(2)衛氣營血傳變

衛氣營血傳變,指溫熱病過程中,病變部位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傳移變化。

衛氣營血傳變的一般規律為:病邪由衛傳氣,由氣傳營,由營傳血。衛分是溫病的初期,病位在肺衛;氣分為溫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腸、脾及肺、膽;營分是溫病的嚴重階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屬溫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腎及心。一般來說,病在衛分,病勢輕淺;病在氣分,則邪已傳裏,病勢較重;病在營分,則邪已深入,病勢更重;病在血分,則邪更深入一層,病勢最重。這種傳變規律反映了溫熱病由表入裏、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輕而重的疾病發展過程,揭示了病變的不同程度和階段。

由於病邪性質、感邪輕重和體質差異,溫病也有不遵循衛氣營血全程傳變者。例如,初起邪在衛分,治後即愈,不複傳裏;起病直中氣分或營血;衛氣同病、營衛合邪、氣血兩燔;若溫熱之邪在衛分或氣分未得透解,迅速進入營分或血分,稱為內陷,病勢凶險。

(3)三焦傳變

三焦傳變,指病變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發生傳移變化。溫病的三焦傳變,是對溫熱病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闡釋,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來。

三焦傳變有順逆之分。順傳:溫熱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衛。病邪深入,則從上焦傳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腎。這是疾病由淺入深、由輕而重的一般發展過程,故稱之為順傳。如果病邪從肺衛直接傳入心包,病情發展惡化,超越了一般傳變規律,則稱之為逆傳。但也有上焦證未罷又見中焦證的,或中焦證未除又出現下焦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