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巴爾紮克作品簡介(1 / 1)

1799年5月20日,奧諾雷·德·巴爾紮克生於法國杜爾市。1814年,他隨父遷居巴黎,應父母要求,進入一所大學法律係學習,同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見習。從形形色色的案件中,他認識到巴黎的社會黑暗與腐敗,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巴爾紮克創作的小說集《人間喜劇》,包括長短不一的小說96部,其中主要有:《舒昂黨人》、《蘇城舞會》、《夏倍上校》、《鄉村醫生》、《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幽穀百合》、《禁治產》、《無神論者作彌撒》、《賽查·皮羅多盛衰記》、《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攪水女人》、《古物陳列室》、《幻滅》、《貝姨》、《農民》等。

1829年,他第一次用真名發表了長篇曆史小說《舒昂黨人》。這部小說為巴爾紮克贏來了文學聲譽。小說以1799年共和軍鎮

壓舒昂黨人叛亂事件作為題材,真實地再現了18世紀末旺岱

地區保王黨人煽動反革命叛亂和共和軍撲滅這場叛亂的經過。

短篇佳作《蘇城舞會》嘲弄了貴族階級陳腐的門閥觀念,準確地揭示了時代趨勢。著名中篇《高利貸者》刻畫了一個凶狠無情、具有原始積累時期守財奴特性的高利貸者戈貝賽克的形象。

這個時期較為重要的小說還有《夏倍上校》(1832),寫的是妻子為吞沒丈夫的財產竟不擇手段地殘害丈夫的故事,控訴了金錢的罪惡。《鄉村醫生》(1833)描寫了一個貧困、愚昧的小山村被改造成為豐衣足食、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的故事。通過對這一理想樂園的描繪和大段的議論,巴爾紮克充分闡發了自己的烏托邦理想與政治主張。

1833年,巴爾紮克發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歐也妮·葛朗台》。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世界文學畫廊中最著名的典型之一:狡詐、貪婪、吝嗇的資產階級暴發戶葛朗台的形象。他是一個守財奴、拜金狂。在他身上有著原始積累向金融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資產階級的典型特征。

《高老頭》是巴爾紮克這一時期的另一代表作,是作家決定把整個創作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後發表的第一部小說,被稱為《人間喜劇》的基石。

中篇《紐沁根銀行》(1837)通篇采用對話體,形式無特別引人之處,但是,它深刻地揭示了金融資本由形成到控製法國社會的曆史過程,描寫了銀行家紐沁根從默默無聞到興旺發達這一“我們時代最驚人的事件之一”,塑造了一個具有很大野心與冒險精神的金融資產者的形象。作家不僅描寫了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的優勢,而且進一步揭露了資產階級內部的傾軋與鬥爭。

《古物陳列室》(1838)是被列在總題為《對抗》下的一部著名長篇,描寫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在資產階級強大逼攻下節節敗退乃至崩潰的故事,展示了兩個階級的激烈鬥爭及其結局,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

《幻滅》三部曲(1837—1843)經過八年創作,是巴爾紮克最重要、最卓越的作品。它取材於七月革命前王政複辟時期的社會現實。外省青年野心家呂西安來到人欲橫流的巴黎,企圖獵取功名利祿,不料卻卷入了尖銳的階級與黨派衝突。在封建貴族與資產階級你死我活的明爭暗鬥中,在金錢與門第的激烈搏鬥中,呂西安幾遭滅頂之災,求功名、取富貴的理想終於幻滅。

晚期的重要作品《貝姨》(1846)是對以腐化著稱的七月王朝的實錄。

小說通過社會的醜惡尖銳地批判了金錢王國的墮落。《邦斯舅舅》(1846—1847)圍繞爭奪名畫收藏家遺產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七月王朝時期由於對金錢的崇拜所造成的親族關係的解體。

《農民》(1844—1852)是巴爾紮克最後一部小說。作家十分重視這部作品:“這部小說是我下了決心要寫出來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種,八年以來,我多少次輟筆,又有多少次再執筆寫這部書……”但至死,他仍未寫完這部書,最後幾章在他死後,才由他妻子根據草稿續成出版。

《農民》描寫了複辟王朝時期的農民、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一場極為複雜、激烈的生死決戰,把“時代的趨勢”在直接的、尖銳的階級鬥爭中鮮明地展現出來。鬥爭在艾格莊展開。這裏就是法國階級鬥爭形勢圖的一幅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