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曹雪芹(1)(2 / 3)

康熙四十四年南巡之後,給曹寅以通政使司通政使的兼銜,曹寅儼然成了朝廷大員。曹寅有兩個女兒,都是王妃(正室),皆為康熙皇帝所指婚。長女嫁多羅平郡王訥爾蘇,此人是和碩禮烈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的六世孫,真正的天潢貴胄。曹寅長女婚後生有四子,長子福彭日後襲封多羅平郡王,擔任過清廷和八旗內的要職。曹寅一家本是皇室的家奴,如今在康熙皇帝的親自安排下,與皇室結成了姻親,這無疑大大提高了身份和社會地位。曹寅五十五歲時,染病揚州,由感冒風寒轉為瘧疾。康熙皇帝聞訊後,特命快馬馳送宮中用的外來藥品金雞(奎寧)至揚州。康熙皇帝限令九日到達,而藥未送到,曹寅已死。

曹、曹是曹雪芹的父輩。從曹世選、曹振彥以來的這個曹家,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家庭。作為包衣,在主子麵前,猶如曹寅父子奏折中常常自稱的,是“犬馬”、“螻蟻”、“下賤”。他們是皇帝的奴仆,沒有人身自主的權利。但是,自曹振彥以來,他們家的許多人都有官職(曹振彥作過地方官,其他多為內務府官職),他們自己也有家奴,也有莊地、房產。據《楝亭文鈔·東皋草堂記》,曹家由清廷圈占分配的土地在寶坻(今屬天津市)之西。曹初任織造時向康熙皇帝報告的家產有“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鮮魚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畝,張家灣當鋪一所(本銀七千兩),江南含山縣田二百餘畝,蕪湖縣田一百餘畝,揚州舊房一所”。雍正年間抄家時,清查曹房屋十三處,共計四百八十三間;地八處,共十九頃零六十七畝;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這就是說,他們又是擁有巨大財富的主子。特別是他們作為皇帝寵信的家奴、家臣,事事可以“通天”,在一般官僚士大夫和老百姓眼裏,他們“為天子親臣”、“近臣”,“位望通顯”,炙手可熱。這真是個既卑賤又顯貴的家族!從這樣一個家庭出身的曹雪芹,便也形成了他特殊的經曆,特殊的品格和精神世界。

曹雪芹出身的這個特殊家庭,還是一個世代書香之家。他們是包衣,但是,是有學問、有很高文化修養的包衣。

曹寅和弟弟曹宣在曹璽的江寧織造署讀書的時候,曹璽周圍常有一些著名文士來往,他們給了曹寅兄弟以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如著名學者周亮工(號櫟園),據曹寅記敘,“與先司空(指曹璽)交最善,以餘通家子,常抱置膝上,命背誦古文,為之指摘其句讀”。著名詩人馬鑾(字伯和),曹寅的詩也說“憶昔提攜童稚年,追歡多在小池邊”。曹寅“束發(古代為成童的代稱)即以詩詞經藝驚動長者,稱神童,頗為名人學士所器重。康熙十八年,曹寅二十二歲時,編成第一本詩集《荔軒草》。不幾年,又有詩集《舟中吟》、詞集《西農詞》。曹寅從青年時代直到垂暮之年,詩是他“不可須臾離者”的創作活動。他去世之前,將自己平生所作的詩加以選擇,編成《楝亭詩鈔》八卷。他去世以後,門人又將他刊落的詩以及留下的詞、文編成《楝亭詩別集》、《楝亭詞鈔》、《楝亭詞鈔別集》、《楝亭文鈔》,附刻於《楝亭詩鈔》之後。清代著名詩人顧景星、朱彝尊、毛際可、薑宸英,對曹寅的詩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沈德潛的《國朝詩別裁集》收曹寅詩二首,並在《歲暮遠為客》一首寫下評語:“起手十字寫盡辭家之苦,可與《別賦》並讀。”評價亦頗高。在繁盛的清代詩壇上,曹寅的詩無疑有一定的地位。

曹寅的文學成就在曹家是比較高的。除曹寅以外,曹宣(改名荃,字子猷)也能詩,並善畫,曾擔任過康熙南巡圖監畫。當時有人把他們兄弟二人比作曹丕、曹植。再下一輩的曹,康熙皇帝說他“拿起筆來也能寫作,是個文武全才之人”。曹,也被目為“好古嗜學”、“多才”。曹雪芹的上世,真可以說是世有其人。

二、家道敗落曹雪芹降生的時候,他的家庭早已過了為時數十年之久的“全盛”時期,在他的心目中,他自己已是一個“生於末世”的人了。他家的命運,自然也有“下坡路”,不過這個下坡路卻不是一個緩坡,而是特別陡峭的險坡。康熙五十一年秋天,李煦緊張地料理完了曹寅突然病故的意外事件,五十三年冬底(或次年正月初)就又料理曹病故的更為意外的事件,他奉了康熙之命,攜帶了新過繼的孩子曹奔赴江寧,收拾殘局,勉維門戶,那不僅僅是“蕭疏”了,簡直是十分淒涼悲慘。一個孩子,哪裏會做什麼織造監督,不過是長輩至親李煦、故父的門生舊吏、得力的年老家人,一起幫助來維持這裏裏外外的種種事務。至於雪芹,幼年雖然也是“公子”“哥兒”,錦衣玉貌,但他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會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腸肥腦滿、驕奢放縱的“小衙內”了。

曹家的全盛,是完全和康熙一朝相為終始的。從康熙二年(1663)起,他家祖孫三輩四人,在江南做織造官共曆六十年之久,實際等於世代落戶在南京(今江蘇南京市),——曹雪芹也就是生在南京的。

這六十年,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璽為首,以他的祖父曹寅為中心人物,在江南的“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曹家經曆了他們的“繁華”而又“風雅”的生活。不過,他們是康熙帝(玄燁)的私人家奴,他們的命運緊密地和康熙帝個人的一切聯在一起。隻要康熙坐在統治寶座上,他們就得其所哉;康熙一死,就有“樹倒猢猻散”之勢;而康熙生前所製造的一些事因,也就給他家栽種下了莫大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