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溯源
曹雪芹,名,號雪芹,又號芹溪。《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一句話:“既既足,生我百穀。”雪芹的“名”,大約來源於此,是雨水淋漓浸潤的意思。
這在農本經濟、靠天吃飯的中國,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祈願。關於雪芹的字,同時的人張宜泉說他“字夢阮”。“阮”,即以蔑視禮教、率情任性著稱的魏晉名士阮籍。“夢阮”表達了曹雪芹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但是,按照中國文人取字的習慣,字是成年時由長輩所擬定的,而且與名有意義上的聯係。例如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即取自《尚書·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雪芹的字,也應該同他的名有意義上的關聯。這樣看來,“夢阮”隻可能是別號,不會是他的字。曹雪芹另有一個“芹圃”的稱呼,或許是他的字。
曹雪芹生活在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製的王朝——清朝。這是以滿族貴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國家政權,其創建過程充滿了血與火的殘酷經曆。被清朝奉為太祖的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後建立的金國是清朝政權的原型。他的兒子皇太極在位期間,改國號為“清”,並把由女真各部統一而成的民族共同體正式命名為“滿洲”。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擊敗農民革命軍;入關前已繼承皇位的福臨(順治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扶持下,於北京登上皇帝的寶座。接著,清朝又進行四十年血腥征戰,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與大陸重歸一體,清朝才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此後,有九十年時間,是曆史上所謂的“康雍乾盛世”。再後,清朝就滑向下坡,日漸衰落了。這是清朝曆史的大略。
曹雪芹的家世、身世,同這個王朝的曆史,有很深的瓜葛。
曾有人說,曹雪芹是曹操的後人。這可能是文人們的誇飾之詞,不能信以為真。康熙年間修的《上元縣誌》和未刊稿本《江寧府誌》,又記載曹雪芹的曾祖父為“宋樞密武惠王裔也”。宋樞密武惠王,即宋朝的開國名將曹彬。地方誌的記載應該有所依據,但這樣遙遠的事情,方誌纂修者未必查考確實。我們至今也沒有發現曹雪芹及其上輩聲稱他們是曹彬後裔的文字。“宋樞密武惠王裔也”雲雲,恐怕也隻是“相傳”而已。我們現今所能確切知道的曹雪芹的最遠的祖宗,是著籍於東北遼陽的曹世選(一作錫遠)。
曹世選的兒子曹振彥,是曹雪芹的高祖。曹家在滿洲皇室包衣中發跡,是從曹振彥開始的。現今保存在遼陽市的建於後金天聰四年(1630)的《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的碑陰,分組排列喇嘛門徒、僧眾及為建塔捐資做功德的官員、教官的名單,其中有曹振彥的名字,排在“教官”行列內。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八又記載,天聰八年(1634),曹振彥在墨爾根戴青貝勒(聰明王)多爾袞屬下任“旗鼓牛錄章京”。“旗鼓牛錄”是由包衣中的漢人編成的牛錄。曹振彥在多爾袞屬下任旗鼓牛錄章京,就是充當多爾袞的家臣,為多爾袞管理漢姓包衣。從這個隸屬關係來看,曹振彥父子應早就分派在多爾袞家裏當包衣。
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享有皇親的尊榮和權力。曹振彥跟隨主子入關,到了北京。順治七年,山西南部如火如荼的反清武裝剛剛被鎮壓下去,既有漢人身份又是滿洲皇室包衣的曹振彥,被派往平陽府吉州(今吉縣)任知州。兩年後,又升任晉北大同府(一度改為陽和府)知府。大同府在此之前發生過震動華北的總兵薑的叛亂,曾遭到清軍的屠城。不言而喻,曹振彥去任職的地方,正是社會動蕩、滿漢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地方,也是清朝政府特別關注的地方。這可見曹振彥所任角色的重要性,也可見他在清朝最高統治者心目中的位置。再過三年,曹振彥又被派往江南,任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運使。
這是關係國庫收入和民生的要職,又是著名的肥缺,更非一般漢族官僚所能想望。
曹振彥長子曹璽、次子曹爾正,均在內務府供職。曹璽做過順治皇帝的侍衛,其妻孫氏是康熙皇帝小時的保姆。滿人家庭裏,有尊重保姆、乳母的習俗。孫氏做康熙皇帝小時的保姆,這又加深了曹家與皇室的關係,尤其是與康熙皇帝有了特別的關係。
曹璽作為皇帝的家奴,在江寧織造任上,除了本職事務外,還要為皇上搜括山珍海味、文玩古董;特別是要充當皇帝的耳目,向皇帝報告吏治民情方麵的情況。曹璽在江寧織造署,一直供職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死於任所。曹璽死後五個月,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親自到織造署撫慰曹璽家屬,並遣內大臣祭奠。
曹璽為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有二子:曹寅、曹宣。曹寅字子清,別號荔軒、楝亭,是康熙年間很有影響的人物。曹寅早年擔任過皇帝侍衛(供職鑾儀衛)、本旗旗鼓佐領(正白旗內務府第五參領第三旗鼓佐領)、內務府慎刑司郎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以內務府廣儲司郎中銜出任蘇州織造。康熙三十一年,調任江寧織造。曹璽死後接任江寧織造官的是桑格。時隔八年,曹寅回到父親任職二十多年的江寧織造署,繼承了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