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1763,一作1764)清代小說家。名,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上為漢人,其遠祖曹彬是宋代開國大將軍。曹彬生七子,其中一支後來移居遼東。曹雪芹先祖世選(又作“錫遠”),約在明萬曆年間被滿軍俘虜,做了奴隸,不久就跟了多爾袞,屬滿洲正白旗,後稱“上三旗”包衣人(包衣,滿語譯音,即奴才)。從此,曹家的興衰際遇就與皇族聯係在一起。後因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奶媽,所以至康熙朝,曹家一下子變得顯赫起來,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寧織造,其祖曹寅尤為康熙帝所信用。而到了雍正初年,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下,曹家受到重大打擊,曹雪芹的父親被免職,產業被抄,遂舉家遷居北京。少年時代的曹雪芹生長在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中,在南京過著錦衣玉食的豪華生活,並深受文學家庭環境的熏陶。遷到北京後,家道衰落,逐漸陷入繩床瓦灶的貧困境地。晚年居北京西郊,貧病交加,備嚐酸辛。雪芹性情高傲,落拓不羈,雖窮困而不改其度,性格詼諧,風趣雄辯,常與友人詩酒為會,競談不衰,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卓越的藝術才能。其友以詩喻之:“日望西山餐暮霞”、“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等等,正是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風貌的寫照。曹雪芹生活在我國已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後期又有機會接觸到下層人民,因而對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朽凶殘和內部的分崩離析有著較深的感受。他用十年時間創作的《石頭記》(即《紅樓夢》),就是通過對一個貴族官僚大家庭盛衰曆史的描寫,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並熱情地歌頌了具有異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為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據稱小說先後曾增刪五次,但雪芹未成全書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一般認為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曹雪芹亦能詩,又善畫石,但作品流傳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