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查理曼帝國(2 / 2)

采邑分封製開始實行的時候,使得貴族牢固的團結在王室周圍。這種關係不是抽象的、疏遠的和法律上的聯係,而是一種私人感情上的關係。更加重要的是,它也加強了法蘭克的軍事力量,成為加洛林帝國強盛的保障。不過這種采邑分封製在本質上也帶有離心的傾向。受封者的忠誠感和義務觀念逐漸消失。受封者更加想把封地作為私人財產留給後代。查理大帝在世的時候,就抱怨過受封者將封地看作私有財產,不過查理大帝的抱怨,也不能改變這種趨勢。後來的統治者曾經試圖改變,都會遭到堅決的抵製。

877年,查理大帝的孫子西法蘭克的國王想收回部分封地,以便重新分配給自己的支持者。這本是符合法律的舉措,但在當時已經無法實現。擁有土地的貴族奮起反抗,最終國王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封地不可收回的現實,也是造成加洛林王朝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墨洛溫王朝時代已經實行的“豁免權”製度迅速發展,走上鼎盛時期。“豁免權”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公法,在拉丁語意中表示人可以“不受侵犯”。得到豁免權證書的貴族領主(這些領主一般是教會領主),會享有行政、司法、治安、財政等權力。在這種製度下,大地主將政治、司法、財政和軍事權力與土地所有權緊緊結合起來。大領地都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他們的農民不僅在經濟上依附於大領主,在政治上也從屬於他們。

大地產發展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自由農民的破產和淪為農奴。在墨洛溫王朝時代這個進程還是緩慢的,到這時候發展速度加快了。8世紀到9世紀,“恩地”大量發展起來了。采邑分封製加強了農民對領主的依附關係,因為封地是與生活在上麵的農民一起分封的。加洛林王朝的統治者,尤其是查理大帝,曾試圖控製自由農民破產的趨勢,但等待他的結果是失敗。到9世紀,獨立的小土地所有者出身的軍人已經不見了。這說明,法蘭克小農已經基本上變成農奴了。法蘭克社會已分化為兩大對立的階級:佃農及農奴組成的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

二、王權勃興

墨洛溫王朝結束後,加洛林家族統治了法蘭克,這時候法蘭克連續出現了幾位很有能力的政治家。他們經過一係列的戰爭,結束了法蘭克分裂割據局麵,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並大大地擴充了法蘭克帝國的版圖。特別是在768年到814年,查理大帝統治期間,他使法蘭克達到極盛。

查理大帝是騎士時代的一名典型的騎士皇帝,他身材魁梧、精力充沛、剽悍善戰,而且具有高度的宗教虔誠感。

查理大帝是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在他9歲那一年,他的父親“矮子”丕平廢掉了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從小和父親到處征戰、巡遊,除了培養能力外,也基本繼承了丕平的戰略、戰術和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