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薄刀遇阻(2 / 2)

潼關的守將元修是大魏皇族,因祖上為大魏立下了很多功勞,被封為永平侯。這爵位也一直世傳了下來,一直傳到元修這裏。此人本來就膽小怕事,無領兵之才,卻由於祖先的緣故被封了個軍侯。大魏規製,蔭封軍侯必須要領三年軍職,帶兵出守。可這樣的一個人物,緊要的地方朝廷哪敢派他去。想來想去,將他派到了潼關來。這潼關說是邊防之地,其實已在大魏境內,西邊有著宇文浚駐守的衡江屏障,根本不怕有戰事。

元修就率領著五千老弱兵士,駐守在潼關。西秦入寇之事,早就有宇文浚通傳了過來,元修嚇得當時就要卷包袱回京。隻是想到,邊軍將領不經奏請不得回京,這臨陣脫逃的罪名自己恐怕擔不起,才不得已留了下來。那奏請回京的折子卻是一日一封,報往京城,然後天天盼著朝廷有聖旨到,將自己召回雲陽。誰知道那些請調的折子到了雲陽,都是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回應。

元修無奈,隻好整日提心吊膽的守在這潼關,一邊寫奏請回京的折子,一邊派人隨時打探衡江防線的情形。

這日見有大隊的魏軍從關下開來,明顯是去衡江的援軍,心裏略略放寬。誰知道進了關裏一看,隻有一萬人馬,還是剛募的新兵,一顆剛剛放下的心不由得又提了起來。

見過桓玉,心中又燃起一絲希望,“桓將軍一路辛苦。不知道朝廷除了派將軍去衡江增援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旨意給本侯?”

桓玉聞言一呆,“末將出京時韓大帥交代過,讓我直奔衡江大營,相助宇文浚將軍。至於侯爺問的旨意之事,某將卻未聽韓大帥提起過。就算朝廷有旨意給侯爺,想必也是會派中使前來傳宣。”

元修聞言,知道自己回京之事,朝廷根本沒做打算,暗歎了一聲:罷了,罷了,如今隻希望這宇文浚能牢牢的守住衡江才好。忽然又想起,距宇文浚第一次求援的快馬離開潼關,已經過去二十幾日,卻不知援軍為何今日才到,又隻有一萬人馬,便問起了桓玉。

桓玉便將如何募兵,如何先行,又如何在薄刀嶺耽擱了時日之事,向元修簡單的說了一遍。元修聽得是隻搖頭,他本來就十分的相信天命鬼神之說,便覺得這兆頭大大的不好,心中更加的沒有底氣。

一席話說完,桓玉見這永平侯爺臉上陰晴不定,哪裏知道他心中所想。桓玉心中牽掛著前線的戰局,便問道:“小侯爺駐守潼關,想必對前線的戰局十分清楚,不知道那裏的情形如何?”

“本侯正擔心著這事呢。自得知西秦入寇的消息,本侯是寢食難安,晝夜關注著衡江的消息。生怕這衡江屏藩一旦失守,我這潼關就難以免於攻擊了。故而本侯不敢怠慢,每日都會派出快馬,將前方的消息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