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鮑姆嘉通“美學”作為學術領域確立的標誌
背景介紹
鮑姆嘉通生活在18世紀中葉落後的德國,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精神氣氛,在哲學和科學上是崇尚理性、輕視感性的理性主義,在文藝上是反對表現個性新古典主義,所以這一切對於美學的研究是極為不利的。 鮑姆嘉通提出建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美學學科,是與封建特權和宗教僧侶崇奉的意識形態以及要文藝成為“懲惡勸善”的道德說教工具等統治思想相背離的。從當時整個歐洲文藝實踐和文藝思想的總趨勢來看,當時已出現從封建的新古典主義文藝向新興資產階級文藝的轉變。
名著概要
鮑姆嘉通的《美學》原文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第一卷於1750年出版,第二卷於1758年出版。此書的出版標誌著美學從哲學、神學中獨立出來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首先,鮑姆嘉通在《美學》第一章裏這樣界定了美學的對象: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醜。正確,指教導怎樣以正確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高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高級認識論的邏輯學的任務;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這一界定正是針對當時理性至上、排斥感性的情況提出的。而在鮑姆嘉通這裏,完善既有理性認識的內容,又有感性認識的內容。因此,他不像萊布尼茲、沃爾夫那樣隻在客體上尋找完善,而是要到人的主觀認識中尋找美的根源。這種強調認識主體作用的傾向,成為鮑姆嘉通美學中的一種新的重要因素,預示了近代西方美學的新方向。
其次,鮑姆嘉通認為,“認識的美”是“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人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主體先天的審美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它主要包括:“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像力”、“洞察一切的審視力”、“良好的記憶力”、“創作的天賦”、鑒賞力、預見力、表達力和“天賦的審美氣質”等。這些先天的審美能力正是判斷對象美醜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審美力並不完全是感性認識的範圍,有些已經涉及到理性內容。由此可見,鮑姆嘉通並未一味提高感性,而貶低理性,而是試圖把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美不是那種用條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和用理性去掌握的一般的原理與規則,而是由“理性類似物”即感性感知的一種不太明確的東西。
氣韻生動,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為品評標準和創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客體的風度韻致描繪再現得如何,而後漸漸涵容進更多主體表現的因素,氣韻就指的是作為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在特質了。能夠表現出物我為一的生動的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
閱讀指導
《美學》不僅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美學”的命名,這個命名本身標誌著一個學術領域的誕生。自鮑姆嘉通為其命名後,改變了以往美學名不正言不順的地位,美學家們也自覺地為這門新學科劃定範圍。美學本身所固有的性質、範圍都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作者把美學對象限定為感性認識,把它和研究理性認識的邏輯學對立起來,這就決定了由康德到克羅齊的在西方勢力最大的一個美學派別的發展方向,對後來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影響巨大。
作者簡介
鮑姆嘉通(1714-1762),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美學家,被譽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通生於柏林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父母先後去世,靠兄長們資助讀完文科高中。 鮑姆加通從此精通拉丁文,尤其熱愛拉丁詩歌。1735年出版博士論文《關於詩的若幹前提的哲學默想錄》。174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開了“美學”課。1750年,鮑姆加通發表了《美學》第一卷。這一事件被美學史認為是美學學科誕生的標誌。1751年,37歲的鮑姆嘉通健康狀況惡化,但他還堅持寫作《美學》第二卷。1758年《美學》第二卷發表。1762年5月26日,鮑姆嘉通在久病11年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