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美學(1)(1 / 1)

德國黑格爾資產階級美學的高峰

背景介紹

黑格爾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一般社會情況與藝術活動之間的矛盾在於個人與社會的脫節,在於主觀主義和為我主義的猖獗,是個人性格中不能體現有理性內容的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理想。黑格爾針對這種情況,企圖糾正時弊,指出正確的方向。

名著概要

《美學》又名《美學講演錄》,共3卷。全書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示”為中心概念,並由此衍化、生發出包括基本原理、藝術史、藝術分類在內的嚴密的美學思想體係。第一卷探討藝術美的理念或理想。黑格爾認為,理念包含著概念的普遍性和客觀實在具體,因而既是本質和內容,又是現象和形式,是兩者的具體統一。第二卷論述藝術發展的曆史類型。美的理念的一些重要差異顯現為藝術的各種特殊的類型,它們是美的理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發展,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藝術為象征主義藝術、古典主義藝術和浪漫主義藝術。第三卷詳盡地議論了各種藝術門類的體係。黑格爾認為,第一階段的藝術主要是建築,建築是最早的藝術,實現了藝術的最初任務;第二階段的藝術主要是雕刻;第三階段的藝術主要是繪畫、音樂、詩歌。

從美學上看,深刻濃鬱的人道主義,顯然也是黑格爾與現代文化契合點之一。但從政治上看,這種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來解釋作為個體的人和人的行動,又蘊涵著對個體價值的輕視和否定。

閱讀指導

黑格爾的美學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美學的高峰,它雖然在形式上是唯心主義的、神秘的,卻在內容上包含了曆史主義和辨證法的合理內核,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來源之一,並為各種不同的美學思潮和流派留下了廣闊繼承、吸收和發揮的餘地。

作者簡介

黑格爾(1770-1831),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對德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做了最係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黑格爾一生撰有大量政治論著作,包括:《法哲學原理》、《論英國改革法案》、《德國法製》、《黑格爾政治和法哲學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