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培根開經驗唯物主義先河
背景介紹
培根生活的時代,自然科學已經從哲學懷抱中獨立門戶,並且獲得了巨大發展的時代,是哲學家從基督教神學枷鎖下逐漸解放出來的時代。培根對英國當時的科學和教育十分不滿,所以他決心找出科學家發現的新方法,也決心將邏輯改造為科學發現的新工具,並以此與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相抗衡。他的《新工具》一書由此誕生。培根的哲學方法論思想比較突出地反映了西方近代哲學的精神,對西方近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名著概要
《新工具》一書論述了其邏輯與傳統邏輯的區別,對傳統邏輯進行了批判,提出了“四種假想”的獨特思想,正確全麵闡述了他的歸納思想。此書的主要思想是:認識自然界不能靠演繹法,而應靠歸納法。演繹法一開始就從極抽象的原理出發,無論他的演繹過程是多麼精巧,都不能幫助人們理解自然,它是一種不結果實的方法。歸納法則教導我們:一開始要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出發,從中引出一些中間普遍的原理。歸納法是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產出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攻擊。
《新工具》一書分為兩卷,共計182條箴言。第一卷主要討論製定歸納法的原理。第二卷主要討論收集事實的方法。在第一卷中,培根提出了他的“四假相”論。他認為阻礙我們認識自然、認識真理的情形有四種,將它們稱為“四假相”。第一是“種族假相”,說的是人類由於自身本性的局限,常受一些習慣性的觀念的蒙蔽;第二是“洞穴假相”,指由具體的個人的局限而產生的一些錯誤觀念;第三是“市場假相”,指由於語言的含糊不清或意義不明使人們在交流中產生的一些錯誤觀念;第四是“劇場假相”,指由於盲目崇拜權威和迷信教條而產生的錯誤。培根批判了傳統的自然哲學,認為其最大的特點是崇尚爭論,流於空談。認為這是科學長時期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培根討論了三種理解自然的方法,即螞蟻式的、蜘蛛式的和蜜蜂式的方法。他認為實驗家像螞蟻,隻會采集和使用材料;推論家像蜘蛛隻憑自身的材料織網;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把實驗和理性分開來了,是不可取的方法。真正的哲學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像蜜蜂那樣從花朵上采集花粉,又以自身的能力將其消化。在第二卷中,培根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說”。他以對熱的討論為例,詳細地討論了收集整理經驗事實,並從中得出一般原理的方法。他說我們應該把收集到的事實安排成三個表,第一表是“本質和具有表”,收集一些肯定的實例,如具有“熱”的性質的實例,像日光、火焰等;第二表是“差異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如一些與熱的實例相似、但不具有熱的實例,像月光等;第三表是“程度表”或“比較表”。他認為,在這三個表的基礎上,通過積極的理性的工作,我們就可以得出關於“熱”的性質的一般原理,即“熱”是通過摩擦產生的。
《新工具》一書在近代哲學史上第一次係統地批判了以經院哲學為代表的各種阻礙科學進步的錯誤觀念,將自然提高為科學的認識對象,製定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為近代歸納邏輯奠定了基礎,從而對於促進科學進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此之後,通過經驗歸納為自然科學提供方法論認識論的基礎就成了經驗論者所致力完成的核心工作。然而由於經驗與歸納邏輯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片麵固執於經驗的近代經驗論最終在休謨的懷疑論中走上了絕路。直到今天,由培根奠基的歸納邏輯仍然是科學方法論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閱讀指導
《新工具》第一次從根本上批判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唯心思辨的經院哲學,立足於近代科學,繼承和發展了古代自然哲學的唯物論傳統,從而確立了自然界和經驗在哲學中的崇高地位,開了英國經驗唯物主義的先河。
作者簡介
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科學家和哲學家。培根出身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12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23歲時被選為國會議員,此後官運亨通,接連晉升,任國王詹姆士的掌璽大臣。1618年成為英格蘭大法官,受封爵士。1621年培根被指控受賄,經國王幹預免於刑罰,從此與權力和政治絕緣,專心哲學和科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