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倫理學(1 / 1)

荷蘭斯·斯賓諾莎理性主義形而上學體係的代表

背景介紹

斯·斯賓諾莎所處的17世紀,正是歐洲封建製度走向瓦解,資本主義製度逐漸成長的時候。他的祖國荷蘭已經經曆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對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已經產生出以培根、霍布、笛卡兒為代表的一批先進思想的代表人物。斯·斯賓諾莎《倫理學》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應用而生的。

名著概要

《倫理學》由5個部分組成,分別討論了上帝、自然、心靈的起源、情感以及人類的奴役和自由問題。

實體是“自因”的。他指出:“實體不能為任何別的東西所產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的,換言之,它的本質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屬於它的本性。”這就是說,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論有著什麼樣的質的差異,都存在於統一的自然界中。就整個自然界來說,事物的原因都在自然本身之中,即自然本身是自然的原因。

《論理論》在第二卷中,作者討論了心靈起源和本質問題。心靈雖然是實體的無限屬性之一種,但是對道德行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在倫理學上,斯·斯賓諾莎認為,一個人隻要受製於外在的影響,他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隻要和上帝達成一致,人們就不再受製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也因此擺脫恐懼。斯·斯賓諾莎還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對於死亡的問題,斯·斯賓諾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徹底地實踐了這句格言,對死亡一直十分平靜麵對。

斯·斯賓諾莎哲學的目的是證實思想的真理性並獲得自由,條件是放棄世俗的東西獲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對真理標準的重新確定即真觀念。他首先對知識進行了分類,把知識分為傳聞的知識、經驗的知識、理性的知識和直觀的知識四種,並認為直觀的知識是最可靠的,即真觀念。

他還界定了上帝的概念,認為上帝是“我理解為絕對無限地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屬性各表示永恒無限的本質”。他還界定了實體的定義,“實體,我理解為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需借助他物的概念”。實體具有自因性、無限性、自由性和永恒性。通過對實體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他得出上帝是唯一的實體。他還對自然做出了區分,認為主動的自然作為屬性,被動的自然作為樣式,即作為原因的自然和作為結果的自然,自然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結果,可見自然是實體。同時,上帝又是自然的內因,是全部的自然。

閱讀指導

在西方倫理學史上斯·斯賓諾莎不僅因其思想的深邃而著名,也因其人格的高尚而被稱頌。他的倫理學意在讓人以認識真理為天職,認識真理與實踐道德相一致。他的一生正是追求真理與道德的一個範例。盡管斯·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沒有超出曆史唯心主義的局限,但其在曆史上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簡介

斯·斯賓諾莎(1632-1677),猶太人,荷蘭17世紀著名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歐陸理性主義者,與法國的笛卡爾和德國的萊布尼茨齊名。1652年他進入拉丁文學校,學習希伯來文、拉丁文等。而正是憑借著拉丁語,斯·斯賓諾莎得以接觸笛卡爾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漸漸脫離所謂正統的學說範圍,1656年因反對猶太教教義而被開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斯賓諾莎此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學哲學係的教職,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過被斯·斯賓諾莎婉拒。他在45歲時就去世了。斯·斯賓諾莎的著作:《幾何倫理學》、《神學政治論》、《政治論》、《哲學原理》、《理智改進論》、《神、人及其幸福簡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