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形而上學(1 / 1)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世界第一部哲學教科書

背景介紹

希臘城邦在馬其頓的統治下,不但社會敵對階級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而且自由民貧富兩級分化的速度也加快了。各城邦中有越來越多的自由民對大奴隸主的統治日益不滿,對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熱情也越來越低。與激烈的社會衝突、階級衝突相適應,希臘城邦的思想界也發生了激烈的哲學和意識形態衝突,唯物論和唯心論的鬥爭不斷深化。

名著概要

形而上學的研究是亞裏士多德創造的,其功能和內容既非信仰,也非某些主題的統一意見。此書闡述了一種學說,有時稱為智慧,有時稱為“第一哲學”。其任務是在描述最實在、樸實、抽象的特征,將形而上學的對象描寫為“作為存在的存在”。意思是,存在物之為存在的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研究的對象,形而上學研究一切存在物必須滿足的一般條件。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通俗地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麵、表麵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曆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範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既在字麵意義上相近,在實際意義上也很符合,屬於經典的翻譯。

閱讀指導

《形而上學》是對泰勒斯·斯以來的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曆史性總結,是一部劃時代的巨作,它被譽為世界第一部哲學教科書。它創立了以本體論、四因論、潛能和現實為中心的哲學體係。對於中世紀經院哲學和阿拉伯哲學來說,亞裏士多德意味著人類知識的總和。在教會神學中,《形而上學》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絕對權威僅次於《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