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理想國(1 / 1)

古希臘柏拉圖古希臘文化的最高代表

背景介紹

柏拉圖生於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那時疫癘盛行,大政治家伯利克裏染疾去世後,群龍無首,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危機四伏。這種危機一方麵表現為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更加尖銳,另一方麵表現為統治階級的鬥爭,即奴隸主民主派與奴隸主貴族派爭奪政權的鬥爭。柏拉圖堅決地站在貴族派的立場上反對民主政體,反對普通的自由民參政,極力主張由奴隸主貴族上層來把持國家機器。因而柏拉圖為了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而設計了理想國。

名著概要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和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討論的主題是正義問題,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製、正義這4種德性。

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隻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隻有意見而無知識,隻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

柏拉圖通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為4個部分:第一,影像;第二,影像所像的實物;第三,數理對象,靈魂將影像的實物作為影像來研究,它隻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像而是使用理念來作係統研究。

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

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像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圖通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隻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

閱讀指導

《理想國》是第一篇係統的論述政治哲學的著作,也是西方思想史第一部烏托邦著作,近代斯·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的政治學說都曾受到《理想國》的洗禮。西方學術界常把柏拉圖與聖西門、傅立葉等相提並論。

作者簡介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臘最重要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曆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