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蟻垤仙人印度心靈的鏡子
背景介紹
作為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經典和印度人民的聖書,《羅摩衍那》同《摩訶婆羅多》一樣,表明了印度人關於宇宙統一性的觀念。但是顯然《羅摩衍那》沒有《摩訶婆羅多》那樣古老。《羅摩衍那》的時代已經很遠了,但這部史詩仍有深刻的認識價值。
名著概要
在名為《童年篇》的第一篇裏,作者把自己創作的長詩教給兩個學生,讓他們唱給羅摩聽。而羅摩的故事則從這篇的第五章開始,由羅摩二字朗誦出來。內容以羅摩的出生和結婚為主。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講十年王宮中的矛盾與羅摩的被流放。第三篇到第六篇的主要內容羅摩夫婦和弟弟羅什曼那被流放到森林後,羅摩的妻子悉多不幸被十首羅刹王羅波那搶去,羅摩兄弟四處尋找未獲。第七篇估計是後加的,在這一篇裏,羅摩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變成了封建專製暴君。
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被稱作最初的詩,它不僅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而且對整個南亞地區和宗教都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意譯為頌),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全文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閱讀指導《羅摩衍那》形象地反映了宮廷內部爭奪王位的陰謀和羅摩等英雄人物抗暴的鬥爭,表達了一係列進步的、符合人民心願和順應當時曆史發展趨勢的主張,同時也宣揚了作者那種忠、孝、節、悌、義的倫理道德觀念和種姓製度的思想。史詩成功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典型形象。特別是悉多,作為賢淑、忠貞的婦女形象代表,一直受到印度人民的尊敬和喜愛。神猴哈奴曼也是人們所敬愛的形象,直到今天,在印度的農村依然還可以看到它們的塑像。景物描寫多姿多彩、有聲有色,寓言修飾美而不怪、恰如其分。作品結構錯綜複雜,又井然有序。風格樸實無華、簡明流暢。
作者簡介
蟻垤仙人,又譯跋垤,是一位古印度詩人。相傳是《羅摩衍那》的作者,其身份不詳,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是語法學家,有人說是古代仙人。
相傳蟻垤出身婆羅門家庭,因靜坐修行數年不動,身上成了螞蟻窩的小土丘,故以蟻垤為名。另一種說法原本是個棄兒,被山中野人收養。長大成家後,以偷盜為生,專門搶劫朝聖者,後來被一位瑜伽士開導。一般專家傾向《羅摩衍那》是漫長曆史累積的產物,由曆代宮廷歌手和民間詩人不斷添加擴充,直至最後定型。蟻垤有可能是史詩原始形式的“最初的詩人”,也可能隻是一位虛構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