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零八章 打破陳腐的思想(2 / 2)

城建局的很多設計人員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眼界不夠,外觀再好看也是用磚頭水泥建造出來的,他們這些人隻要提升自己的眼界是完全有可能設計出同樣水平的樓房,不過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們肯定不會再在住建局工作了,這些人會自己組建設計公司參與進來,接一項工程賺的錢就比他們在城建局十年賺的多。

說白了,宋立峰就是要用這種辦法打破了阜城禁錮的思想,逼著當地的相關企業改革,逼著那些員工“下海”。

這是劉琅給他出的主意,在前世,南方之所以私營經濟發達是國有企業很少的緣故,人們沒有固定的收入隻能自謀職業,北方國有企業眾多,大家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就不熱心去自主創業。

劉琅無法打破這種模式,但他想到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那些私人企業進來,逼著國企自我改革。

私企的活力誰都知道,國家現在也大力支持,隻是私人企業對整個國家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太大,畢竟改革開放才十年,私人企業大都處在初創階段,真正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但是當很多私人企業進入到一座小小的阜城,它的影響就會立刻展現出來,大量“高科技”衝擊著這座人口隻有一百多萬的小城市,讓這些沒見過世麵的北方人瞠目結舌,覺得自己以前生活在原始社會。

阜城的職工平均工資還不到三百塊錢,最高的礦工也就四百多一點,當然,北方工業集團的職工不能算在內,他們最低工資每個月也都超過了七百。

那些外來的南方人操著聽不懂的當地語言,建造一棟樓房就能賺十幾萬幾十萬,修建兩條道路賺的錢就夠得上普通人十幾年的總收入。

好吧,這些事情不是誰都能做的,但是蓋樓的那些工人們每個月的工資最低都超過五百元,工資高的都有七百多塊錢了,這麼高的收入誰不眼饞?

無聲之處顯驚雷,這種潛移默化帶來的是人們思想的轉變,改革的春風吹來了。

劉琅還對宋立峰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改善營商環境。

現在國家在辦理企業的手續上相當繁瑣,最簡單的營業執照沒有個十天半個月無法完成。

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是這樣,可能隻有深市等幾個南方城市會快一些。

在技術上來講,辦理工商執照根本就不需要那麼長時間,隻是管理人員懶散慣了,沒有任何的程序觀念。

阜城要在這方麵做出改變,要不說三天辦理完成吧,最長也不能超過五天,這些都要指定成行業規定,必須嚴格執行。

看上去隻是一小步,但絕對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會讓阜城在全國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的典範。

這個建議完全是劉琅吸取前世的經驗,二十多年後,整個北方三省開始了一場轉變營商環境的大行動,其原因就是陳腐的思想讓無數商家望而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