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飲食療法(2)(1 / 3)

(2)萎縮性胃炎並發貧血患者飲食調配:很多胃病患者,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等患者因胃酸缺乏,進食後引起疼痛、嘔吐、出血等原因,造成鐵吸收困難或營養不良,而引起貧血。在治療貧血之前應查清引起貧血的原因,在治療貧血的同時要積極治療原發胃病,以達到治本的目的。貧血時,血紅蛋白低下,主要由於身體內某一造血原料不足引起,因此,飲食中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貧血,補充相應的造血原料,貧血是可以糾正的,應注意補充的營養素主要有:①優質的蛋白質:飲食中要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動物肝、腎、心、瘦肉、魚、豆腐等。②含鐵和銅豐富的食物:含鐵量高的食物有動物肝、心、腎、瘦肉、魚等;其次是綠色蔬菜和水果,如紅果、紅棗等;海帶、木耳、芝麻等含鐵量也很高,但吸收率不如動物性食品。含銅多的食物有瘦肉、肝、黃豆、菠菜、白菜等。由於銅的需要量極少,每人每天2毫克,隻要能正常進食,一般飲食中都能滿足身體的需要。③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硫胺素(維生素B1)、葉酸、氰鈷胺(維生素B12)和抗壞血酸(維生素C)。含硫胺素豐富的食物是新鮮的綠葉蔬菜、肝、腎等;氰鈷胺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肝中含量最多,腎、肉類、魚類等次之;抗壞血酸主要在新鮮水果和蔬菜中。④適當限製脂肪攝入:因脂肪過多可抑製造血功能。若伴有消化不良或腹瀉,每日脂肪量應在60克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胃病伴貧血患者一般胃腸功能處於低下狀態,補充食物時應逐漸增加,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七、潰瘍病幻飲食治療原則和要求

1.潰瘍病飲食治療目的飲食治療潰瘍是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部位和症狀不盡相同,但飲食治療的原則是相同的,其飲食治療的目的是減輕機械性和化學性及溫熱的刺激,以減輕自主神經的不穩定性,同時通過合理的營養調節和飲食烹調,中和胃酸和抑製胃酸分泌,以減輕胃腸負擔,緩解和減輕疼痛;合理營養有利於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糾正貧血;促進潰瘍愈合,避免發生並發症。長期注意飲食治療,可防止複發,促進早日康複。

2.潰瘍病的飲食原則和要求潰瘍病是一種慢性病,在病因學上講是多因素的,精神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的營養不僅可改善全身狀況,而且對大腦皮質功能的恢複亦有良好的效果。因在潰瘍的綜合治療中,飲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但飲食治療原則相同,最終目的是促進潰瘍愈合,並防止複發。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進餐,避免過饑過飽和暴飲暴食,每餐進食量要有一個基本定量。吃得太飽會使胃竇部過度擴張,增加胃泌素的分泌,而使胃酸增多;吃得過少,食物不能充分中和胃酸,潰瘍可受胃酸刺激而引起疼痛,並難以愈合。在發作的急性期,宜少量多餐,白天可每隔2小時進食1次。症狀得到控製後,就應恢複平時的每日3餐,同時應避免餐間吃零食,每餐量不宜多。

(2)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為避免胃的過分擴張,減少胃酸對病灶的刺激,實行少量多餐的進食方法十分必要,根據病情每天可進食5~7餐,每餐量不宜多。少量多餐可使胃中經常保持適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潰瘍麵的刺激,又可供給營養,有利潰瘍麵愈合,對急性消化性潰瘍更為適宜。

(3)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物的機械性、化學性和過冷過熱的刺激有利於保護胃黏膜。機械性刺激是指食物的硬度、形狀以及由於食物本身的特性,在胃內停留時間的長短所產生的,使胃壁感受到的機械性刺激作用。機械性刺激可增加胃黏膜的損傷,破壞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要避免食用對潰瘍麵有損傷作用的粗糙的食物,忌食生冷的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幹果類、幹豆類等。禁食易產氣的食物,如生蔥、生蒜、生蘿卜、蒜苗、洋蔥以及易產酸的食物,如地瓜、涼粉、土豆,過甜的點心及糖醋食品等。大量冷飲、涼拌菜,堅硬的食物,如臘肉、火腿、香腸、蚌肉等,均可加重潰瘍病的病情和促進潰瘍病複發。化學性的刺激是指食物被消化吸收時,進入血液的化學物質對胃腺分泌影響。實驗證明,對胃液分泌強烈的興奮性和刺激性以及含氮浸出物的食物和菜肴,有濃肉湯、肉汁、味精、咖啡、可可茶、巧克力以及強烈的調味品,如芥末、胡椒粉、辣椒油、醋、辣椒、咖喱和酒等,以及油煎、油炸的食物和大量的蔗糖等。溫熱刺激是指食物和菜肴的溫度。任何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均能對胃黏膜表麵血管發生不良影響,刺激潰瘍麵,降低血循環,可造成消化不良,並且能刺激胃腸道的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增強胃腸蠕動,故應避免過冷過熱的食物,一般認為食物的溫度以45℃為宜。

(4)選擇細軟易消化食物:選擇營養價值高,細軟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豆漿、魚和瘦肉等。經加工烹調使其變得細軟易消化,對胃腸無刺激。同時補充足夠熱能、蛋白質和維生素。營養素比例半流質期為糖類55%,蛋白質159/6,脂肪30%;流質期為糖類60%,蛋白質20%,脂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