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飲食療法(1)(1 / 3)

一、飲食治療的作用

飲食營養治療是現代綜台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養治療是根據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給患者製定各種不同的飲食配方,以達到輔助治療及輔助診斷的目的,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組織修複代謝功能,糾正營養缺乏。合理的營養飲食,不僅飲食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齊全,配方恰當,色、香、味、形好。且應增進患者食欲,還應結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製定營養治療配方,尤其在恢複健康中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飲食營養治療增進冶療效果與醫療和護理同等重要。在中醫《內經》中提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藥物主要是祛除病邪,而以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富有營養的食物來補益精氣,這樣,邪氣去,正氣方可早日恢複。又如“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也指出了疾病除用藥物治療外,還應重視營養。

二、飲食治療目的

⒈調整熱能及營養素供給

根據疾病治療的需要,利用熱能和某種營養素的補充或減少以達到輔助治療作用。利用減少熱能、脂肪和糖類,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有利於肥胖者減輕體重或通過補充高蛋白及高熱能飲食,使消瘦者體重增加,對手術前後患者營養的適當調整,有利於手術的進行及術後康複。

⒉減輕體內髒器負荷,有助疾病治療

如有水腫時,應限製食鹽、蛋白質及水分的攝入量,以減輕腎髒的負擔。

⒊控製營養素攝入,以調整代謝失常

如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所引起糖類、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可以通過控製糖類,調整生熱營養素的比例,利於病情穩定。

⒋有利於消化吸收

注意食物的選擇及烹調方法,使之變得軟細易消化。如消化道潰瘍的患者給予含食物纖維少的飲食,並切碎煮爛,易於消化吸收,有利潰瘍麵的愈合。

⒌補充超高代謝消耗

如消化道瘺患者,可供給高氮及高熱能要素飲食,高蛋白質勻漿飲食,靜脈補充脂肪乳劑及氨基酸等。

⒍輔助診斷

用特定試驗飲食或代謝飲食,如為輔助珍斷有無潛在出血時,可用隱血試驗飲食。

三、飲食治療基本原則

⒈飲食的配製

首先,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經濟條件等,以及既往史、現病史、營養史,有無藥物和食物過敏史。其次,要結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要求:製定飲食營養治療計劃:計劃必需符合治療原則和飲食營養要求,以及食品衛生的規定。第三、還應結合飲食的性質製定餐次,普通飲食每天宜3餐,早餐25%~30%;午餐40%;晚餐30%~35%。軟食4~5餐,半流質飲食5~6餐,流質飲食每天6~7餐。

⒉烹調方法

結合飲食性質,選擇蒸、煮、漿、燒、燴、燜、煨、炒、煎、鹵、炸等不同的烹調方法。飯菜宜色、香、味、形俱佳,美味可口,品種多樣化。以利增進食欲,有助於消化吸收。同時注意符合季節的變換。

⒊危重患者飲食營養支持

危重患者營養支持極為重要,必須密切結合病情,修訂飲食營養治療方案,觀察和記錄實際攝入量。營養代謝的變化等,應科學地製定營養治療配方。

⒋特殊欽食要求

凡因治療或檢查需要嚴格控製熱能時,飲食要稱重,並囑患者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發生低血糖等。

⒌飲食指導

結合病情,適當照顧飲食習慣,作好飲食指導,出院時給患者飲食指導處方,使患者能自覺地配合飲食治療。

四、急性胃炎的食療

⒈急性胃炎的飲食原則和要求飲食治療的目的,避免和減少食物與烹製食物所產生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對胃黏膜的損傷作用,幫助胃黏膜修複,保護胃功能。供給充足的營養素,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①消除致病因素:首先要去除病因,對症治療,大量嘔吐及腹痛腹瀉劇烈者應暫時禁食,臥床休息。

②補充水分:因嘔吐、腹瀉失水量較多,待急性炎症稍緩解時(即嘔吐、腹瀉停止12~24小時後),應補充水分,此時宜飲用溫熱的米湯、稀藕粉、淡鹽水,補充水分和鈉以達到緩解脫水並有利於毒素的排泄。同時,每小時1次供給約100~150毫升開水稀釋的橘子汁等。

③供給清淡少渣飲食:急性發作期最好用清流質飲食,以使胃部得到充分休息,如米湯、藕粉、去核去皮紅棗湯、杏仁茶和淡茶水等;食物內容以甜鹹交替為宜,以鹹食為主,症狀緩解後,逐漸增加牛奶、蛋花湯和蒸蛋羹等。待病情好後,可給無刺激,少渣半流質飲食。飲食內容應細軟、少渣,富營養等,如大米粥、瘦肉皮蛋粥、蛋花粥、龍須麵甩蛋花、麵片湯、蒸蛋羹和小餛飩等。並可適量選用烤饅頭幹、麵包幹、蘇打餅幹和鹹麵包等。轉入恢複期時,可改用少渣軟飯,如軟米飯、花卷、精麵小包子和蒸發糕等主食;副食中可選用燴魚丸、魚片、雞茸氽小丸子、燴豆腐和溜嫩肝等,以補充蛋白質,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並可適量食用含纖維少的細軟嫩瓜果葉菜等。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