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3)(3 / 3)

慢性闌尾炎的診斷慢性闌尾炎的確診有時相當困難,國內統計慢性闌尾炎手術後症狀未見減輕者高達35%,其主要原因是診斷上的錯誤。應該對每一個慢性闌尾炎的診斷高度認真,用“排除法”來逐個除外容易與它相混淆的有關疾病。其中主要有回盲部結核,慢性結腸炎,慢性附件炎,胃腸神經官能症及結腸惡性腫瘤等。

二十一、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和治療原則

臨床表現

1.燒灼感它是胃一食管反流最常見的症狀,為酸性反流物對食管上皮下感覺神經末梢的化學性刺激所致。典型情況多在餐後1小時胸骨後、劍突下或上腹部燒灼感或疼痛,可向頸、肩、背擴散,平臥或軀幹前屈、彎腰時加重,還可由於進食過量,或攝入茶、酒、咖啡、果汁、阿司匹林等物質誘發;而站立或坐位時或服用抗酸藥物後可緩解。

2.胃內容物反流反胃常伴隨燒灼感同時出現,酸性或含膽汁的胃內容物溢入口腔,當軀幹前屈或臥床時易出現,睡眠時由於反流液被吸人氣管可引起嗆咳或吸入性肺炎。

3.吞咽困難由於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早期吞咽困難多呈間歇性發作,因炎症刺激引起食管痙攣所致,後期持續性者常提示食管狹窄。

4.出血由於食管黏膜損傷,可有慢性、少量出血。因長期少量失血而有貧血的表現,但急性大出血者少見。兒童的慢性貧血和大便含潛血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惟一表現。

診斷依據

1.與體位改變有關的燒灼樣胸骨後痛。

2.胃內容物反流及吞咽困難。

3.食管內pH值監測、食管壓力測定及X線吞鋇檢查提示下括約肌有關閉功能不全。

4.內鏡檢查和黏膜活檢或滴酸試驗證實有炎症存在。

治療原則

1.改善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減少反流。

2.減少胃酸刺激。

3.內鏡下擴張治療。

4.必要時手術治療。

提示:本病主要是由於各種因素使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削弱所致,包括嘔吐、食管賁門大部分切除術、胃瀦留、十二指腸潰瘍、吸煙、大量飲酒或服用阿托品類藥物及迷走神經切斷術等。因此,在本病的防治上,要積極消除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削弱的因素,再用藥物控製症狀,做到“標本兼治”。大部分患者(85%~90%)經注意飲食調節、減輕體重、墊高床頭及加用藥物治療,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別是近年質子泵抑製劑的應用為本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與抗反流藥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少數忠扡經內科積極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作胃底折疊術。

二十五、食管裂孔疝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和治療原則

臨床表現

1.胸骨後或上腹部燒灼痛:隱痛、脹痛或緊壓感,疼痛擴散範圍較廣,餐後30~60分鍾發生,下蹲彎腰和平臥可誘發,亦有心前區痛或全胸痛,少數可呈急腹症表現。疼痛多在1小時內自行緩解,當食管旁疝發生嵌頓時,突然出現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及吞咽困難。

2.反流症狀:噯氣、反酸、燒心、呃逆和嘔吐等。

3.梗阻症狀:當部分胃疝人胸腔或食管時,可使食管變窄或痙攣,進食時有哽噎、下咽不順或有食物停滯在胸骨後方,初為間歇性,久之可呈持續性。

診斷依據

1.胸骨後疼痛。

2.有反流症狀及梗阻症狀。

3.X線鋇餐檢查可見部分胃腔位於膈上。

4.內鏡檢查可見齒狀線上移,食管縮短,插鏡不到40cm即可見到胃黏膜、食管下段、賁門、胃體小彎側有充血水腫、潰瘍或瘢痕狹窄等。

治療原則

1.無症狀或病情輕者不需治療。

2.症狀明顯者應進行防治:①避免腹壓升高。②飲食調節。③禁用或慎用能降低食管下括約肌(LES)張力的藥物。④提高LEs張力,促進食管、胃排空。⑤中和或抑製胃酸。⑥促進組織修複及保護黏膜。⑦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