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1)(1 / 3)

一、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由於病因及機體反應不同,其臨床症狀也很不一致。刺激性食物、酗酒或藥物引起者,其臨床症狀多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和嘔吐等,一般症狀較輕。因細菌及其毒素所引起的急性胃炎,多數症狀較重,起病較急;如為葡萄球菌感染多在進食後1~6小時發病;沙門菌屬4~24小時發病:嗜鹽菌為9~12小時內發病,少數患者有中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甚至劇烈腹絞痛,伴有急性水樣腹瀉,嚴重者可有發熱、失水、酸中毒、休克等中毒症狀;但一般病情較輕著,常於1~2天後,即開始好轉而自愈。如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熱鎮痛藥引起的,往往表現上消化道出血。多有嘔吐與黑便,若有大詰出血者可發生休克;半數以上患者有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欲減退、頭昏、軟弱等症狀;查體可無特殊體征。病因去除後,短期內可痊愈。

二、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⒈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淺表性胃炎因伴有高酸和胃蠕動頻繁,故多數患者中上腹部有飽悶感或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反酸、燒心、腹脹等症狀。當胃黏膜彌漫性糜爛時,也可能無症狀。淺表性胃炎的病程緩慢,大部分經過合理的治療是可以痊愈的。大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預後良好,可以治愈。經有關專家的多年觀察和隨訪,證實有部分病例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容易形成潰瘍,但極少癌變。如仍有部分反複不愈,就會演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⒉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慢性萎縮性胃炎由於胃液分泌減少或缺乏,有利於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患者常有上腹部隱痛、脹痛、飽脹、不適,以進食後更加明顯。多伴食欲不振、喜食酸味食物、噯氣,以及一些消化不良症狀,可間歇性出現。少數患者可有消瘦。貧血,舌炎,舌乳頭萎縮,少量出血。如局部組織的再生過程占優勢時,可發生息肉甚至於發生癌變。有報道顯示萎縮性胃炎有6%~10%可發生癌變。

三、慢性胃炎的診斷

⒈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表現。

⒉上腹部不適、疼痛,常因進食不當而加重。

⒊胃體胃炎、出現明顯厭食、消瘦、舌炎、腹瀉及貧血。

⒋胃竇胃炎上腹疼痛明顯,常並發上消化道出血。

⒌胃鏡提示胃黏膜呈淺表性炎症或萎縮性改變(病理證實)。

⒍X線氣鋇雙重造影示胃黏膜呈慢性炎症改變。

慢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和胃黏膜活檢組織學檢查。本病在人群中發病率很高,一般凡有上消化道症狀者胃鏡檢查可以得到慢性胃炎的診斷。有症狀者和慢性胃炎的符合率很高,但是由於症狀是非特異性的,多數患者仍應作胃鏡或其他檢查,以排除胃的其他疾病,如早期胃癌、胃潰瘍或排除胃外疾病。臨床上慢性膽囊炎和本病的症狀十分相似,對於中年女性診斷慢性胃炎時以及胃鏡檢查發現有膽汁反流者,有必要進行肝膽超聲波等檢查,以明確膽囊情況。本病的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一定要慎重,嚴格掌握指征,尤其是年輕患者胃部重度的萎縮性胃炎和腸化並不是手術的絕對指征,因為手術後的殘胃也很容易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和癌變。

四、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為慢性上腹部疼痛,具有規律性、周期性、季節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此外,還有噯氣、反酸、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典型而無並發症的潰瘍,其疼痛性質具有以下特點。

1.發病緩慢

消化性潰瘍是一個發生潰瘍→自行愈合→又複發的長期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病程很長,一般為6~7年,有的可長達數十年。在老年患者中,有典型症狀者占40%左右。65歲以上的潰瘍病患者僅有20%有典型症狀。病史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並有反複發作的過程。

2.疼痛部位胃潰瘍疼痛部位存劍突下或腹部中線偏左,十二指腸潰瘍則在劍突下偏右,範同較局限。疼痛為反複周期性發作,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每次發作時上腹疼痛可持續數日或數周,較長時間才能緩解。疼痛常為灼痛、隱痛、脹痛、有壓迫感、饑餓感或劇痛等,能為堿性藥物所緩解。

3.節律性疼痛發生和消失與進食有一定關係。胃潰瘍常在飯後0.5小時內發作,經1~2小時胃排空後始緩解,規律為進食→疼痛→舒適。舒適隻在胃內容物排空後出現,故患者不願多吃,希望疼痛少發或輕發。十二指腸潰瘍空腹疼痛,多為飯後3~4小時發生,不少患者夜間痛醒,進食或服堿性藥物能迅速緩解。其規律為進食→緩解→疼痛,這是由於進食可稀釋、中和胃酸使疼痛緩解,故患者常喜歡增加餐飲。

4.周期性發作多與季節有關,氣溫、季節的氣候劇變易引起複發,冬之交或春天是發病最多的季節。其次與情緒因素也有關。

五、消化性潰瘍的結局及並發症

1.愈合如果潰瘍不再發展,滲出物及壞死組織逐漸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壞的肌層不能再生,底部的肉芽組織增生形成瘢痕組織充填修複,同時周圍的黏膜上皮再生,覆蓋潰瘍麵而愈合。

2.幽門狹窄約發牛於3%的患者。經久的潰瘍易形成大量瘢痕。由於瘢痕收縮可引起幽門狹窄,使胃內容物通過困難,繼發胃擴張,患者出現反複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