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1)(2 / 3)

3.穿孔約見於5%的患者。十二指腸潰瘍因腸壁較薄更易發生穿孔。穿孔後由於胃腸內容漏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

4.出血因潰瘍底部毛細血管破壞,潰瘍麵常有少量出血。此時患者大便內常可查出潛血,重者出現黑便,有時伴有嘔血。潰瘍底較大血管被腐蝕破裂則引起大出血,約占患者的10%~35%。

5.癌變多見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幾乎不發生癌變。癌變多發生於長期胃潰瘍病患者,癌變率僅在1%或1%以下。癌變來自潰瘍邊緣的黏膜上皮或腺體,因不斷受到破壞及反複再生,在此過程中在某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細胞發生癌變。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

根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持續或反複發作的上腹不適、腹脹、噯氣、早飽、厭食、惡心、嘔吐、胸骨後不適或疼痛、反胃、不安、焦慮、抑鬱、失眠、多夢、心悸、手足多汗和血壓偏低等。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很難驗證,因此醫生隻能采用排除方法,即經檢驗後,假如證明患者沒有患上潰瘍、癌症或其他疾病,醫生便會從症狀判斷他是否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並因情況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

七、傾倒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及預防

臨床表現

這種疾病是作過胃切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的人,多發生於胃切除術後第1周至第3周患者恢複進食時,在進食1015分鍾之後尤其是進食大量糖類後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其症狀是脈搏加快,呼吸緊促,虛弱,發抖,臉色蒼白。出冷汗,腹滿腹鳴和腹脹,隨即有頻頻便意,並見連續數次含不消化食物的腹瀉。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惡心,嘔吐昏倒的症狀。大約2小時之後,由於低血糖發作,可能產生另一些反應(伴隨低血糖的精神混亂,複視,虛弱,饑餓。昏厥,眩暈,頭痛,出汗,困倦,發抖和脈搏加快。顏麵發紅或蒼白以及心動過速,嚴重者可有血壓下降)。

預防

最好的辦法是將引起這種狀態的因素減少到最少。調整飲食習慣包括:少量多餐,進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飲食,避免飲用富於糖分的流質,宜進高纖維素的幹食,餐後平臥20~30分鍾可減輕症狀的發作。養成在餐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餐前20~30分鍾服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或普魯苯辛等),以阻止過度的胃腸蠕動。

八、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和救護措施

臨床表現

1.腹痛腹瀉是主要特點。大多在肚臍周圍痛,呈陣發性絞痛,引起排便感覺,排便後腹痛略有減輕。腹瀉大多為稀水樣便,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一般每日可排便7~8次。最多可達十幾次。經治療,1~2天內,最多2~3天恢複正常。病情經過比較良好。

2.腸鳴音亢進。近患者身旁可清楚聽見其腹內“咕咕”作響。

3.個別嚴重患者伴低熱,惡心嘔吐,四肢無力,嚴重腹瀉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4.急性腸炎要注意與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鑒別。總的說來。腹瀉中較輕的情況一般為急性腸炎。其他疾病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方能確診。

診斷依據

急性腸炎的診斷並不難,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並多有飲食不節或誤食的病史;有呈暴發性流行的特點;患者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天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症狀。大便常規檢查為黃色水樣便。可帶少量黏液,偶見白細胞和膿細胞。糞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紅、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異常。患者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同時並見,故亦稱急件胃腸炎。

救護措施

1.首先要臥床休息,保暖,並且禁食12小時,以後逐漸進少量流食,如米湯、藕粉,或稀粥、麵湯等,慢慢地恢複正常飲食。

2.適當止痛止瀉。口服顛茄片。腹瀉嚴重的可吃些烤焦的饅頭片或糊米粥以收斂止瀉。

3.鼓勵多飲水,具體可見“急性胃炎的救護措施”。

4.病情輕者可不用“消炎藥”。一般可選用乳酶生、黃連素、氟呱酸等藥。

5.腹瀉嚴重伴脫水者,及時送醫院給予靜脈輸液治療。

提示:

以防為主,病從口入,尤其在夏秋季食物易腐敗,細菌滋生,應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不吃不新鮮、隔夜食物,尤其對生吃的水果蔬菜應徹底清洗,洗後食用。一旦發生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及時服藥尤其注意有無特殊病原體的感染,如霍亂、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蟲等,有食物中毒的立即停止進食,有食品過敏及時就診。

九、慢性腸炎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保護措施

病理變化

病變多由急性腸炎延治或誤治誘致,胃腸黏膜充血、水腫、滲出、逐漸加重,其表麵片狀黃色滲出物,呈彌漫性形成;黏膜皺襞層糜爛麵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更加嚴重,因黏膜血管損傷嚴重伴出血,更明顯可見血漿外滲,黏膜下層有出血,水腫甚至穿孔,或發現腸黏膜紊亂、腸痙攣、腸曲縮短,胃腸或腸曲之間瘺管,結腸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損,等等,有時可伴發腸憩肉,或直腸癌、結腸癌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