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溶菌酶學說
溶菌酶是一種溶解黏液的酶,其濃度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時降低,故認為此酶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體內過渡形成,使結腸失去黏液保護作用,而形成了便於細胞侵襲的局部環境。
6.遺傳因素
歐美的家族發病率和種族間發病率有明顯的差異,以及本病與某些HLA的關聯性,均與支持和遺傳因素有關。
總之,上述有關因素中,任何一種單獨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情病勢急轉多變,因此,目前認為本病是受到免疫遺傳影響的宿主反應及外源性刺激交互作用而發生的多因素疾病。
本病以20~40歲年齡者居多,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病程漫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複發作。本病歐美國家發病率高,患病率40/10萬~100/10萬,發病率3/10萬~11.5/10萬,國內尚未見精確統計報道,但近年似有增多趨勢。
中醫學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致瀉,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其中以濕邪最為多見,因脾惡濕而喜燥,外感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水穀混雜而下,以致發生泄瀉。
2.飲食所傷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
3.情誌失調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至發病,複因情誌失調,憂鬱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氣失於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製,運化失常,而成泄瀉。
4.脾胃虛弱長期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因虛弱則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穀反成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5.本病不隻是結腸局部的病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與髒腑功能障礙,陰陽平衡失調關係密切。也有學者認為氣血淤滯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義。各種原因影響脾運化水穀精及水濕,腸道傳導水濕及飲食代謝物的功能,導致泄下黏液、膿血便。
病理
基本病理改變為:腺體排列紊亂,基底膜斷裂或消失;各種炎症性細胞浸潤;隱窩膿腫形成;黏膜下水腫及纖維化;再生和修複。由於病期不同,組織病理所見也不盡相同。
十六、便秘的病因
便秘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單純的疾病。主要是糞便在腸腔內滯留過久,內容物的水分過少,糞便過於幹燥堅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食物經過胃腸道消化剩下的殘渣到達直腸約需24~48小時,若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就可視為便秘。當腸道受刺激不足,腹壁交感神經作用過強,肌肉緊張,因收縮而狹窄,大便難以通過,或因精神鬱悶,大便幹燥,色深而不暢,直腸疼痛,便時困難;有時由於飲食不當,脂肪過少,缺乏水分,膳食中纖維少,食物過於精細,也有因年老體弱、膈肌、腹肌、肛門肌肉萎縮,以及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結腸癌、直腸癌和營養不良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都能引起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習慣不盡相同,由於結腸功能的差別,多數人每日應排便1次,也有少數每周僅排便2~3次,另也有少數人1天要排2~3次正常大便,因此,須根據本人排便習慣,排便是否困難及症狀等才能判斷。
1.飲食性因素進食量過少,食品過於精細,長期缺乏食物纖維及維生素B1;或因食欲差,進食量少,對腸黏膜刺激不足,得不到大腦皮質與神經中樞的調節,不能產生便意而引起便秘。還因飲水不足,飲食缺乏脂肪,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運動等導致無力型便秘。
2.精神性因素由於排便習慣受到幹擾,精神緊張,諸如長途旅行等未能按時排便,往往引起單純性便秘。
3.器質性病變直腸炎、痔瘡、肛裂、肛門痙攣、肛門炎性或手術後狹窄可影響排便而出現便秘;良性、惡性腫瘤,腸梗阻,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炎症,如腸結核、腸粘連、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先天性巨結腸症、硬皮病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與減退症、糖尿病並發神經病變等內分泌代謝疾病等均可影響糞便的推進機製而造成便秘。
4.肌力減退由於排便動力缺乏,如橫膈、腹壁或骨盆底鄙肌肉鬆弛無力,腸壁平滑肌、肛提肌、膈肌收縮無力、老年體弱、多次妊娠、肥胖、久病體虛、營養不良、腸麻痹等,均可導致肌張力減退使排便困難而出現便秘。
5.神經因素長期使用瀉劑,調味品或吸煙過多,過多攝入粗糙食物和飲用濃茶、咖啡和酒,引起神經功能失調,腸壁交感神經功能亢進,造成腸壁痙攣,肌肉緊張收縮致使腸腔狹窄,大便難於通過而產生痙攣性便秘。
十七、肛裂的病因
長期便秘的患者,糞便幹硬,大便時用力過猛,可撕裂肛管皮膚,反複損傷可裂傷全層皮膚,經久不愈,繼發感染,潰瘍,少數的肛裂由肛竇炎向下蔓延而形成皮下膿腫,破潰成為慢性潰瘍。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管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排便時肛門後方承受壓力較大,故後正中處易受損傷。急性肛裂發病時間短,裂口新鮮、整齊、底淺、色紅、逐漸形成瘢痕。慢性肛裂病程長,複發作,底深不整齊,較硬、肉芽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