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痔瘡的病因
痔瘡是直腸下段、肛門的痔靜脈叢發生曲張和淤血而形成的一種慢性肛腸疾病,通常分為內痔、外痔和內外混合痔3種。由於長期便秘,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因久瀉、久坐、久蹲、長久負重、久忍大便、婦女臨產用力過大等原因,造成脈絡阻滯,淤血濕熱下注肛門所致。發病時常表現為大便出血、疼痛、痔核脫出不易回複等症狀。本病起因很多,可因長期便秘、濕熱內盛或進食肥甘、煎炸熏烤、辛辣等食物及烈酒引起。
十九、腸胃激惹綜合證的病因
腸易激惹綜合征是腸道原發性自體免疫性疾病。過去稱之為“過敏性結腸炎”、“黏液性結腸炎”等,實際上本病並非局部感染,功能紊亂也不僅限於結腸。情緒波動常誘發或加重本病症狀。患者大多有神經症傾向和持續存在的心理矛盾,診斷時要除外其他器質性疾病。本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據有關學者統計,在一般門診中,要占胃腸道疾病的30%~50%,隻是症狀有輕有重罷了,一般多見於中、青年。根據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可分3大類型:①腹瀉型:發病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有較多黏液,甚至全為黏液。②便秘型:以腹部疼痛和便秘為主要表現,通常大便常呈粒狀,且包有黏液。③腹瀉、便秘交替型:即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各型均伴有腹痛、腹脹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症狀。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以下因素可能與病因有關:
1.遺傳因素很多患者從童年開始即有過敏結腸,並常有家族史,說明與遺傳有關。
2.胃腸道激素與胃腸道功能性疾病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3.胃腸反射過敏結腸患者飯後的胃腸反射較正常人增強,表現為腸壁肌張力增高,蠕動增強。臨床表現為飯後急於排便。
4.食物中纖維素的含量纖維素對腸管的運動有重要作用,對腸內容物的滲透壓有重要影響。食物中含纖維素少,在腸管內通過緩慢,糞便量少;反之,食物中含纖維素量多,則在腸管內通過加快,糞便量也多。
5.藥物瀉藥常可引起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其他藥物也可引起結腸高度過敏。飲用大量的咖啡,可因咖啡的大量攝入而發生結腸過敏,有些藥物可加重過敏結腸的症狀。如毛地黃、奎尼丁、普萘洛爾及某些抗高血壓藥物如肼苯噠嗪和利血平等。
6.情緒因素情緒與過敏結腸有密切關係。大量研究表明:情緒激動可引起結腸張力增加。有的學生在緊張的考試時發生過敏結腸症狀。情緒是加劇過敏結腸的因素,但不是原發因素。有些情緒激動的當時並不發生作用,但在其後平靜狀態時卻出現了過敏結腸症狀。
7.結腸動力變化近年來,用肌電圖檢查方法對結腸動力進行研究,發現過敏結腸患者肌電圖波的頻率與正常人不同。
二十、神經性厭食症的病因
神經性厭食症又名精神性厭食症,屬精神性的進食障礙,以故意節食致體重減輕為特征。國外報道,12~18歲女性的患病率為0。5%~1%。接近該組診斷標準的“準患者”較多,且近幾十年來,在世界範圍內患病率有上升趨勢,國內患病率相對較低。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有關的病因假設較多,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均在本病的發病機製中起一定作用。患者的同胞姐妹中,同病者有6%~10%,遠高於正常人群的預期患病率。說明遺傳在本病的發生中起一定作用。患者有嚴重的體溫調節障礙和月經紊亂,提示在丘腦損害可能是本病的生物學基礎。患者的黃體生成素水平低,且對黃體生成素釋放因子的反應異常。治療後雖體重恢複正常,有些患者仍無正常的月經周期變化。這些均說明患者存在丘腦一垂體係統的功能障礙,隻是這些尚未得到屍體解剖研究的證實。本症患者存在體象障礙,其心理發育、素質的形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嬰幼兒期有飲食問題。②患者的父母過於關注飲食。③家庭關係影響了兒童期自我認同的發展,有人認為厭食是向兒童期退行的表現,是對青少年期情緒問題的回避。
二十一、急性闌尾炎的病因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症,多見於青壯年,老年人和嬰幼兒則較少見。早期診治,恢複順利,少數因臨床表現多變而誤診、並發症較多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