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基礎知識(3)(3 / 3)

病因分類

吸收不良綜合征的病因繁多,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病因及發病的機製分為以下幾類。

原炭牲吸收不良綜合征

係指小腸黏膜(吸收細胞)有某種缺陷或異常,影響營養物質經黏膜上皮細胞吸收、轉運。包括:乳糜瀉和熱帶口炎性乳糜瀉等。

繼炭性吸收不良綜合征

1.消化不良(1)胰酶缺乏: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纖維囊腫、胰結石和原發性胰腺萎縮等。

(2)膽鹽缺乏:肝實質彌漫性損害、膽道梗阻、膽汁性肝硬化、肝內膽汁淤積症、回腸切除和腸內細菌過度繁殖(腸汙染綜合征)等。

(3)腸黏膜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2、吸收不良(1)腸吸收麵積不足: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胃結腸瘺、不適當的胃腸吻合術和空腸結腸瘺等。

(2)小腸黏膜病變:小腸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藥物性(新黴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蟲病,賈第蟲病、圓線蟲病等。

(3)腸壁浸潤病變:淋巴瘤、結核病、克隆病和whipple病等。

(4)小腸運動障礙:動力過速(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影響小腸吸收時間,動力過緩(如假性小腸梗阻,係統性硬皮病等)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⑸淋巴血液障礙:淋巴發育不良、淋巴管受阻(外傷,腫瘤,結核等)、血液循環障礙(門靜脈高壓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中醫辨證分型

1.飲食積滯型由於飲食不節、暴食貪食或多食油膩、不易消化食品,造成飲食積滯、氣機紊亂、升降失調,產生腹脹痛、愎瀉、大便惡臭,以保和丸、山楂丸消食導滯。

2.脾胃虛弱型由於素體脾虛,或過度勞累、飲食不節而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產生泄瀉、疲乏、腹脹、食欲不振,治療以參苓白術散健脾補氣,益胃止瀉。

3.寒濕傷中型因氣候潮濕、坐臥濕處,或涉水淋雨,導致寒濕傷中,阻遏脾陽,脾胃升降失常,清濁混雜而下,產生泄瀉、大便清稀而次數較多,腹涼喜暖,以胃苓湯溫中利濕。

十五、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及病理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直腸和結腸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症病變為主的腸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結腸;病變嚴重者,其中少數可出現10㎝以內的“反流性回腸炎”。臨床症狀以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或裏急後重為主;急性危重病例,有全身症狀,並常伴有腸道外疾病和肝損害、關節炎、皮膚損害、心肌病變、口腔潰瘍、虹膜睫狀體炎及內分泌病症。

西醫病因

1.感染因素尚未發現任何病毒、細菌或原蟲與本病有何特異性聯係。

2.免疫因素:①臨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體液免疫。③細胞免疫。④免疫複合物存在。⑤腸壁黏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細胞。⑥免疫器官胸腺可以發生增生和腫大。⑦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起到良好的療效。總之,免疫學因素研究進展較快,雖還不能全麵係統化。但已初見端倪。感染為直接病因,而後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變原因,漸漸被更多的人接受。

3.過敏因素特別是對食物過敏,如牛乳等。某些患者,當從飲食中剔除乳類時,可收到比較顯著的治療效果。另外有人發現本病的腸黏膜對機械性刺激有過敏現象;還有人發現部分患者空腸中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發作時,外周血中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激素治療有效;本病患者的腸黏膜中肥大細胞增多,刺激後能釋放出大量組胺物質等,均提示本病和變態反應的關係。

4.精神神經因素本病患者的病情複發或惡化,每與精神緊張、內心衝突和焦慮不安等情緒變化有關,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續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現在一般認為此為誘因,是一種通過自主神經中介作用而產生的結腸的分泌、血管和運動反應失常,每使此病促發或加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