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基礎知識(2)(3 / 3)

中醫病因

中醫學沒有急性腸炎的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嘔吐、腹痛、泄瀉、霍亂、絞腸痧、脫證等病症範疇。其病因有感受時邪、飲食所傷、情誌失調及髒腑虛弱等,但主要關毽在於脾胃功能障礙和胃腸功能失調。⒈感受時邪夏秋之交,暑濕蒸騰,若調攝失宜,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或因貪涼露宿,寒濕入侵,寒邪穢氣,鬱遏中焦,使脾胃受損,升降失調,清濁不分,發為本病。

⒉飲食所傷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致運化失職,水穀精華不能吸收,反停為濕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吐瀉交作,而發本病。⒊情誌失調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致發病,複因情誌失調,憂鬱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製,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所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⒋脾胃虛弱長期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穀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不遂成本病。

十、慢性腸炎的病因

慢性腸炎泛指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為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感染,亦可為過敏、變態反應等原因所致。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複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本病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複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也可繼發於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裏急後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複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比難。

西醫病因

⒈慢性腸道細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潰瘍型腸結核、沙門菌感染和腸道菌群失調等。

⒉腸寄生蟲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鞭毛蟲病、結腸小袋纖毛蟲病和腸道蠕蟲病等。

⒊非細菌性炎症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腸炎、結腸憩室炎和結腸息肉並發結腸炎等。

⒋腸腫瘤如結腸癌、直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

⒌胃原性慢性腹瀉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腸吻合術後。

⒍胰原性慢性腹瀉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⒎肝、膽道疾病所致慢性腹瀉。

⒏內分泌、代謝障礙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糖尿病。⒐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腸炎、硬皮病。⒑痙攣性結腸(變態反應性結腸炎)、神經精神性腹瀉。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認識

祖國醫學無慢性腸炎的病名,但根據其病的臨床特點,屬中醫學的慢性腹痛、慢性腹瀉範疇。其發病原因可見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和肝氣乘脾、瘀阻腸絡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胃腸功能失調為輔,致氣血逆亂,髒腑失調,陰陽不和等病理變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走於大腸泄瀉為其臨床特點。⒈脾胃虛弱久病不愈或寒濕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虛弱。脾為中土,喜燥惡濕,主運主升。胃乃腑髒,喜潤惡燥、主受納主降。兩者相輔相成,一納一運,燥濕相濟,共同完成吸收轉運水穀功能。今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升降失和,致氣機逆亂,致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濕滯內停,腸腑混濁而下,遂成本病。

⒉腎陽虛衰腎為先天之本,又為命門之火髒,主一身陽氣,具有溫煦、氣化、推動氣血、髒腑的功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陽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致脾腎陽虛,陰寒積盛,胃關不固,中氣下陷,運化失司,久瀉不止,疼痛纏綿,致發本病。

中醫病因、病機

⒈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誌失調和房事過度而致脾肝腎功能障礙。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穀精微,胃主受納,為水穀之海。肝主疏泄、肝氣條達,則疏泄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腎為先天之本,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而致泄瀉遂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