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中含有中至高比例的易消化的糖類時,更易發生低血糖。因為糖類的消化產物易被迅速吸收,從而造成血糖水平提高,反過來它又刺激胰腺大量釋放胰島素(暫時性胰島素分泌過多症)。最終的結果是由於胰島素的作用血糖水平迅速降低。
具有正常胃的人,當他們胃中的食物迅速進入小腸時,也可能出現類似“傾倒”綜合征的症狀,例如:吃大量富含糖類的食物和飲料,或神經過敏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胃活動過強,都可能發生類似“傾倒”綜合征的症狀。
傾倒綜合征係指在胃切除與胃腸吻合術後,由於患者失去幽門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內食糜突然進入十二指腸或空腸而引起的一係列症狀。為1922年mix首先描述。由於其診斷標準不夠統一,故發病率各家報道相差懸殊。但任何類型的胃手術後皆可並發傾倒綜合征。據報道畢氏1式手術術後發生本征的概率約5%,而畢氏Ⅱ式手術則為15%左右。胃切除2/3者發病率40%左右、切除3/4者則約為50%,基本上是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發病率越高。甚至有人認為胃手術後幾乎所有的病例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傾倒綜合征的表現,但大多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這主要是因為患者逐步習慣於自我飲食調節以控製症狀之故。傾倒綜合征的發病機製較為複雜,為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尚多有不甚明確之因素。大致認為傾倒綜合征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血糖和血容量由於胃切除術後,患者失去了幽門的調節功能,殘胃容積縮小,以及迷走神經切除後影響了餐後胃的舒張,以致食後大量高滲性食糜驟然傾入十二指腸或空腸,腸腔內的高滲糖和腸壁中的細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換,以保持腸內容物和腸壁之間滲透壓的平衡,並可致血糖明顯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腸管膨脹。在短時間內,可有多達1/4循環血容量滲入腸腔,致使血液發生濃縮,血鈉、血氯升高,血鉀則短暫降低。而多達數千毫升的液體積聚於腸道內將使腸管膨脹,蠕動亢進和排空加速,並可引起腹瀉。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由於小腸的負荷加重,加以滲透壓的變化刺激了多種消化道激素的應答性釋放。其中主要的有:
(1)血素一緩激肽係統:胃切除患者中有傾倒綜合征者可測得血管弛緩素的增高,而無傾倒綜合征者則否。臨床觀察發現傾倒綜合征與血中緩激肽水平密切相關,而給正常人靜注緩激肽可產生和傾倒綜合征同樣的血管反應。
(2)血管活性腸肽(VIP):胃切除術後患者血中V1P顯著升高,而並發傾倒綜合征者升高尤著,給正常人靜脈輸入VIP可出現類似傾倒綜合征的症狀,因此VIP可能是形成本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3)腸高血糖素(EG):胃切除術後的患者EG明顯升高,合並傾倒綜合征者尤然,不過EG的作用是抑製腸蠕動。而不是興奮腸蠕動,故亦有人認為EG增高是本征的結果而不是原因。(4)神經降壓素(NT):傾倒綜合征者口服高滲葡萄糖溶液後隨著胃排空加快,血中NT水平明顯升高,故認為可能與本征的發生有關。但給正常人靜注NT並不能誘發本征。故亦有人認為NT的增高隻是胃排空加速的代償結果,而非其他原因。此外,如胃抑肽(GIP)、胃動素、5-羥色胺、胰島素等皆曾被認為與本征的發生有關,但目前皆尚無定論。
3.神經精神因素臨床觀察發現,患者術前精神狀態屬於興奮型或緊張型的,術後較易發生傾倒綜合征。精神神經因素可使幽門調節功能障礙而致胃的排空加快,甚至在未曾作過胃切除術者也可發生傾倒綜合征,因此,神經精神因素對傾倒綜合征的發生更為重要。
九、急性腸炎的病因
急性腸炎就是“拉肚子”“拉肚子”在生活中極為常見,一旦人們飲食不當,經常發生的就是急性腸炎。急性腸炎是消化係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常與腸道感染包括腸道病毒(柯薩奇、埃可病毒)和其他病毒、細菌(如杆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腸念球菌)、腸阿米巴、寄生蟲等;還與飲食不當、攝入過量不新鮮食物引起食物中毒;化學品和藥物中毒;食物過敏有關。多在進食後數小時突然出現,腹瀉每日數次至10餘次,呈黃色水樣便,夾雜未消化食物,一般無黏液膿血。
西醫病因
⒈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飲酒、飲冰涼飲料過多,或受涼之後。
⒉細菌和毒素的感染,常以沙門菌屬和嗜鹽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見,毒素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病毒亦可見到。常有集體發病或家庭多發的情況。如吃了被汙染的家禽、家齋的肉、魚;或吃了嗜鹽菌生長的蟹、螺等海產品及吃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了的剩菜、剩飯等而誘發本病。⒊物理化學因素,進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藥物如水楊酸鹽類、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誤服強酸、強堿及農藥等均可引起本病。⒋患者對食物產生變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