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的原因與迷走神經的過度興奮有關。正常胃酸分泌有二種時相:一為通過迷走神經對胃黏膜壁細胞的膽堿能性刺激引起胃泌素的釋放;二為食物在胃內滯留直接刺激胃竇部黏膜引起胃泌素的釋放。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在空腹時,由於迷走神經功能亢進也經常有胃液分泌的增加,這是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特點。胃潰瘍則與此不同。此時,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反而降低,致胃蠕動減弱,造成胃內食物瀦留。結果胃竇部的胃泌素細胞(G細胞)直接受到刺激,使胃泌素分泌亢進。後者與壁細胞膜上的胃泌素受體結合使壁細胞分泌胃酸,促進胃黏膜的潰瘍形成。故胃潰瘍患者胃竇部G細胞增多並呈高胃泌素血症。⒊其他因素潰瘍病有時可見家族多發趨勢,說明與遺傳因素有關。在正常人,當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球部使該處顯酸性化環境時,可抑製胃內容的進一步排空。這種反饋性抑製胃排空機製在某些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可出現遺傳性缺乏。因而胃內容排空受不到抑製,十二指腸的酸度不斷增加而形成消化性潰瘍。近年研究發現,O型血者胃潰瘍的發病率高於其他血型1.5~2倍。這是由於其胃黏膜細胞易受到細菌的損害。體外實驗證明,引起潰瘍的幽門螺杆菌易於攻擊表麵限定有O型血抗原的細胞,細菌與該型抗原接觸以後進入細胞,引起感染和慢性炎症而並發潰瘍。
兩種特殊類型的潰瘍:①急性潰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有時發生急性缺損,如缺損僅累及黏膜層者稱糜爛,累及黏膜下層以下時稱急性潰瘍。此等病變病程短而易於痊愈,並非獨立的潰瘍病。
②急性應激性潰瘍一般為表淺性潰瘍,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黏膜,有時二處同時發生。常見於嚴重燒傷、創傷及敗血症時,在應激反應後數小時到2周之內即可發生。其發生機製未明。可能由於上述嚴重損害,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引起下丘腦功能障礙,垂體前葉分泌大量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者使胃液分泌增加,從而招致胃黏膜糜爛及潰瘍形成。
六、腹脹的病因
腹脹是患者自覺脘腹脹滿不適的一種最為常見的症狀,可見於多種疾病。此處是指排除腸梗阻、腫瘤、肝硬化腹水、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等內外科疾病,而單純以腹脹為主的功能性病症。腹脹是最常見的腸胃不適,在消化功能紊亂,老年人腸胃功能減弱的情況下常易發生,也可以繼發於一些腸道疾病。腹脹的廣義含意包括腹腔內積液、氣腹、胃腸道內積氣、功能性腹壁肌張力增加和後腹膜疾病,但狹義的就是指胃腸道積氣,因為這是最常見的腹脹。當胃腸道氣體過多時患者可感腹部不適,表現為噯氣、腹脹、腸鳴音亢進,有時還可有腹痛。一般大腸細菌繁殖可致小腸脹氣,未消化食物能提供更多的氣體的基質。引起腸積氣,所以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是腹部脹氣主要原因。腹脹的原因,與飲食關係密切的還有牛乳不耐受症,原因是缺乏乳糖酶而不能消化牛乳內所含有乳糖,乳糖發酵產氣可導致腹脹。另外,飲食中攝入大量的植物纖維也易引起腹脹。
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的一種常見的症群:噯氣、上腹部或胸部脹滿,或燒灼樣疼痛。這些症狀不限於某一單個器官或疾病的過程,可有多種病因,而且這些症狀往往不能與病理變化聯係起來,甚至內鏡和X線檢查所發現的也不能來解釋症狀的因果關係。國內學者將這類患者診斷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和發病機製複雜,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成因可能涉及多個因素。研究顯示出的成因包括有:
1.胃蠕動功能失調(過快或過慢的腸胃蠕動)。
2.腸胃壁對壓力過度敏感。
3.幽門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旋軒菌也有關係:據研究顯示,香港約55%的人胃內有幽門螺旋杆菌潛伏,不過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會出現什麼病症。幽門螺旋杆菌雖然會引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不過研究表明,它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機會較大,而較少會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4.患者的精神因素。有一部分患者有失眠、焦慮、抑鬱或情結容易波動的情況出現。胃部的活動主要是受荷爾蒙及神經係統控製,因此對色、香、味型俱佳的飯菜,大腦神經便會刺激胃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相反,緊張的生活、焦慮不安的情緒及各種壓力,卻影響胃腸肌肉收縮,不但會令人食欲不振,吸收能力亦會變弱。此外飲食不定時,進食時精神不集中,暴飲暴食、飲食不當、煙酒太多等均會影響胃的功能,擾亂它的運作,長期如此便會引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八、傾倒綜合征的病因
“傾倒”一詞指的是食物迅速地淤積在小腸裏,該病常常發生在胃部分或全部切除的人當中。相反,正常的、完整的胃常將經胃液稀釋的食物相當緩慢地釋放到腸內。產生症狀的一個原因是空腸內的可溶性物質與水量相比濃度過高(也稱為高滲性)。這種情況使得血漿和胞間液(由腸組織和流經腸組織的血液提供的)中的水流入腸內。循環係統水的喪失引起血量減少和血壓降低,從而導致與心髒功能不足有關的症狀。這種循環係統的變化引起交感神經係統的反應(脈搏加快、出汗和虛弱)。空腸的膨脹可能加重神經係統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