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基礎知識(1)(1 / 3)

一、消化道的生理功能

消化係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為肌性管道,全長8~10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和大腸等。食物在口腔經牙齒咀嚼和唾液初步消化,經咽、食管,進入胃。胃內消化是對食物的第二道加工,包括機械運動和化學作用兩種。胃既是儲存器官,可將食物暫時儲存於胃內,將一次飽餐後的食物,慢慢輸送人十二指腸,以保證食物在小腸內充分地消化和吸收。胃也是消化器官,食物進入胃後,胃壁開始舒張,以容納食物,同時胃壁肌肉也開始有節奏地蠕動,將食物進一步磨碎後使之與胃液充分混合,成為食糜,並通過蠕動將食糜推送到十二指腸,以完成胃內食物的消化。小腸內消化是對食物的第三道加工,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加工。這次加工也包括機械性和化學性兩種。但以化學性加工為主。最重要的消化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都彙聚在這裏進行充分的化學消化,特別是脂肪,隻有在這裏才開始消化。通過這次加工,食物變為可吸收的物質而被吸收。十二指腸是腸道內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部位,也是功能比較複雜的部位。有4種消化液(胃液、胰液、膽汁、小腸液)和食糜在這裏彙合。十二指腸在調節胃排空和產生多種胃腸激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它對胃酸侵蝕的抵抗力很大,但也是消化性潰瘍的好發部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食物殘渣在大腸停留的時間可達48小時,推進運動在大腸內進行得最慢,有利於使糞便變幹,這也是和大腸的主要功能相一致的。

二、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含義是什麼?

醫學上指的上消化道,是由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的部分空腸、膽道組成;而下消化道則包含空腸、回腸、結腸、直腸4部分。

正常情況下,上、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腸空腸曲為分界線的。此處有一標誌,稱為屈氏韌帶,它像一條繩索,將小腸提起並固定在腹後壁。屈氏韌帶由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由於此韌帶的存在,使空、回腸的內容物不易返流入十二指腸或胃腔。

區分上、下消化道,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一定幫助。如嘔血,一般隻限於上消化道器官出血。暗紅色或鮮紅色血使大多為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柏油洋便則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

三、急性胃炎的種類及常見病因

急性胃炎是指由各種原因(化學、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病變。上述原因均可作為外源性刺激因素導致急性胃炎,此外,精神神經功能障礙、應激狀態或各種因素所致的機體變態反應均可作為內源性刺激因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損害。

種類

急性胃炎的分類方法較多,一般是據病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而劃分。國內多按臨床分類,最常見者有4種:急性卡他性胃炎也稱單純性胃炎,多因暴飲暴食引起,亦稱刺激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腫,有時可見黏膜糜爛。

腐蝕性胃炎

由咽下高濃度酸、堿或腐蝕性化學製劑引起。病變多較嚴重,胃黏膜出現壞死、軟化溶解。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少見,是一種彌漫性化膿性炎,病情較重。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大腸杆菌等化膿菌經血行感染(敗血症)或直接感染(創傷)侵入胃壁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主要表現為胃黏膜急性出血合並輕度壞死。本病發生與服用某些藥物(如水楊酸製劑)、過量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過度飲酒有關,急性胃炎的病因雖然多樣,但在臨床表現、病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臨床診斷等方麵有一定的共性,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及時診斷治療很快痊愈。也有部分患者,其病變可以長期存在並轉化為慢性胃炎。臨床上常說的急性胃炎,主要指急性單純性胃炎。

常見病因

細菌感染或細菌毒素汙染常見於食用細菌汙染的食物。如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狸紅熱、肺炎等。有些細菌在30℃條件下,4~5小時可產生大量的腸毒素,因此炎熱時容易發病。病毒感染有流感病毒、麻疹、柯薩奇病毒、輪狀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胃炎。

化學因素常見的化學性刺激,如大量飲酒和過量服用阿司匹林、洋地黃、保泰鬆、氯化胺、奎寧、抗腫瘤藥、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可引起胃黏膜損傷。大量酗酒、暴飲暴食可引起急性胃炎。物理因素過於粗糙的食物,胃內異物,胃石,過冷或過熱的食品刺激,胃部放射治療時。都可能發生急性單純性胃炎。胃內黏膜多呈彌漫性充血、水腫,並有滲出,有時還有小的糜爛及出血點,少部分患者損傷局限於某一區域。變態反應如對水生貝殼食類物過敏等。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汙染後細菌及毒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