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食療功效(1 / 2)

胃痛、慢性瀉泄、大便幹結、痢疾、慢性腎炎、坐骨神經痛、淋巴結腫大、竿麻疹、牛皮癬、黃水疤、蛇蟲蜂咬傷、燙火傷、雞眼、小兒熱瘡馨。

名稱

芋頭又稱芋芳、芋:奶、芋魁、毛芋、芋根、土芝、榔芋頭、大頭芋芳、蹲鷗等。五代宋初文學家徐銥的說文》雲:“芋猶籲也。大葉實根,駭籲人也。籲音,疑怪貌。”仿佛告以貌得名。它的名稱各代各書記載不一。《史記》稱蹲鷗;《漢書》稱芋魁;《刻錄》稱士芝;《中國醫學大辭典》稱芋芳。

“芋芳”一名的來曆有個傳說。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某年中秋節在軍營慶賀抗4k勝利,誰料狡猾的樓寇突然夜襲戚家軍,被團團包圍的將士犧牲不少,加上斷糧缺草,情勢極其危急。就在這時,士兵找到野生植物地下球莖,煮熟後試吃,味道好又耐饑。戚繼光大喜,芋頭原產於東印度群島和馬來西亞半島的熱帶雨林區。古時,隨著原始馬來族的遷移,由印度傳到了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我國也是芋頭的原產地之一,日本的芋頭是由我國傳人的,日本原有野芋,稱我國傳人為“裏芋”、“家芋”。我國早在公元前200年,就已進行了芋頭的人工栽培。《史記·貨殖列傳》上說“我聞崛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鵝,至死不饑。”到了56年,《齊民要術》中已經記載我國當時有芋頭的各種。現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都種植芋頭,南方更為廣泛芋頭性喜高溫濕潤的環境,4月下種,10月下旬即可獲,塊莖通常卵形。當年初秋收獲,可貯藏到翌年5月左右。芋頭為細菜品種,質地軟糯,有多種吃法,它可蒸、偎、烤、燒、燴、炒均可。正如宋代曾流傳民謠所說:“深夜一爐火,渾家團圓坐,偎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可見,冬天圍著火爐烤芋頭,在當時是一件人頗感愜意的樂事。芋頭除代蔬菜和食糧外,在醫用上也有相當的藥效。

營養常識

營養提示

現代研究,芋頭中含維生素B,維生素B:較多。近年來還發現,芋頭中含微量元素銅,芋頭赫液含皂角戒,含豐富的鉀,這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的礦物元素之一。人體若缺鉀,就容易出現疲勞、食欲不振、便秘、煩躁。此時吃些芋頭,即可避免上述情況產生。

營養知識

芋頭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主要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每100克中含澱粉17.5克,蛋白質2.2克,比一般蔬菜高,因而芋頭可作為主食充饑。此外,芋頭還含有鈣、磷、鐵等礦物質及胡蘿卜素、硫胺素、尼克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這些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以芋頭為主藥製成的芋芳丸,還可輔助治療各種癌症。

食療保健作用

關於芋頭的藥用,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相傳在他的家鄉浙江錢塘江一帶,有一采桑女被黃蜂蜚傷頭部,臉紅腫痛,難以忍受。當時,她找了幾個鄉裏郎中治療,效果不佳。適逢隱居王屋山的劉易正在錢塘,便告訴她用芋梗搗汁擦臉,便可治愈。原來,劉易曾在庭院散步,隻見一黃蜂“嗡嗡”地在園內飛來飛去,正好撞在蛛網上,蜘蛛本想美餐一頓,卻反被黃蜂哲傷,從網上掉下來,腹脹如鼓。不料,蜘蛛爬到芋頭邊,咬破芋梗,將傷處在芋梗下來回擦動,便傷愈了。采桑女依劉易所教方法,試之果然有效。曆代醫著對芋頭均有論述:《食療本草》“芋,主寬緩腸胃,去死肌,令脂內悅澤。”《本草綱目》芋子,辛、平、滑、有小毒。寬腸胃,充肌膚,滑中。冷咦,療煩熱,止渴。令人肥白,開胃通腸閉;產婦食之,破宿血;飲汁止渴去死肌。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隨息居飲食譜》“芋,煮熟甘滑利胎,補虛滌垢,可葷可素,亦可充糧。消渴宜餐,脹滿勿食。生嚼治絞腸疹,搗塗癰瘍初起。丸服散凜病,並奏奇功。煮汁洗膩衣,色白如玉,搗葉毒箭,及蚊、蟲傷。”

芋頭8-9月間采挖,去淨須根及地上部分,洗淨,曬幹。芋葉、芋梗(葉柄)、芋頭花均可入藥。芋頭味甘辛,性平,入腸、胃二經。具有消病散結之功效。適用於治療癢瘍、腫毒、腹中癖塊、牛皮癬、燙火傷等。芋葉:味辛,性涼。具有止瀉,斂汗,消腫毒之功效。適用於治療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等病症。芋梗:治瀉痢、腫毒等。

食療須知

生芋頭有小毒,食時必須熟透;生芋頭汁易引起局部皮膚過敏,可用薑汁擦拭以解之。

由於芋頭裏有較多的澱粉成分,多食有滯氣之弊應注意適量。

食用小常識

芋頭的乳狀液中含有一種複雜的化合物皂找,這種物質對機體有治療作用,但是,它對於人的皮膚豁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在生芋頭剝皮時,手部皮膚會發生奇癢。遇此情況不要慌,隻需把手放在火上烤一烤,即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