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菜250克,木耳、黃花菜各25克,百葉50克,食鹽,味精各少許。
“製用”先將木耳用冷水浸泡發好,包心菜洗淨,切成絲,鍋置旺火上加人熟油,燒熱後,倒人包心菜絲、百絲、黃花菜,用旺火急炒,7成熟,加人食鹽,拌起鍋時調人味精即可。本品具有健胃、補腦、強身生津補中的功效。適用於院腹痞滿,四肢倦怠,形消瘦等病症。
甘藍檸檬
“原料”包心菜250克,檸檬1個,蜂蜜適量。
“製用”包心菜葉加水煮,剛熟撈出,檸檬榨汁加蜂蜜拌勻再和煮熟的包心菜葉調和,1天分數次吃,連吃巧20天。本品具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適用於胃及二指腸潰瘍患者食之。
食療功效。
感冒、肺結核、胃痛、慢性胃炎、腹瀉、脫肛、便血、水腫、貧血、風濕性心髒病、病氣、遺精、早泄、糖尿病、外傷出血、產後乳少、閉經、小兒遺尿、佝僂病。
山藥,又稱薯芋、薯藥、延章、玉延、薯菠、修兒草、玉茅、蛇芋、九黃薑、山芋、淮山藥、山山蓓、野山豆、白曹、白藥子等。
山藥之名曾曆經滄桑,幾經修改。它原名“薯菠”,因唐代宗名李豫,為避諱改稱“薯藥”。至宋代因宋英宗名趙曙,為避諱又改名山藥,以後一直沿用至今。
特色
山藥為我國的古老;蔬菜,也是一種細菜。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食用曆史。它的生長要求高溫幹燥的氣候,喜疏鬆肥沃、土層深厚的沙質土壤,土層越厚越鬆塊根生長越大,產量越高。它每年春季4月下旬開栽種種薯,10月下旬挖收,塊根為棍棒狀,皮淡黃色,肉白色。莖蔓葉腋處生有側枝,長小塊莖,形如棗,叫零子,又稱山藥豆,可做繁殖材料,也可供食明朝名醫李時珍介紹山藥時說:“四月生苗延蔓,紫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成穗,淡紅色,結黃成簇,堅而無仁,其子別結於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滑,與其根同。”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於河南、江蘇、廣西、南等地。但以河南懷慶產者品質最佳,稱懷山藥奉為地道藥材。霜降後采挖,刮去粗皮,曬幹或烘幹稱毛山藥,’;再經浸軟悶透,搓壓為圓柱狀,曬幹光,稱為“光山藥”。潤透,切厚片,生用或鼓炒用。
《相中記》記載:在永和初年,有一采藥農,到山上采藥。忽然迷路,所帶幹糧業已食盡,隻好躺在山崖下休息。忽見一老翁,鶴發童顏,飄然而至,在壁上作書。采藥人急忙上前求取食物,並請教出山路。老翁給了他一些外形似芋,甘甜如薯的東西,即藥,並指點回家之路。6天之後,果然返回家中,腹還不覺饑餓,才知山藥功用之奇特。民間有諺語:“穀不收也無患,隻要二畝山藥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