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4)(3 / 3)

3.明代榆林不設府,延安領三州十六縣,大順政權有無增減調整,史載不詳,若有變動理應不大。清朝視大順為偽政權,毀棄了大順政權檔案,所修地方誌的職官誌中不錄大順官員。這使我們對此知道得很少,但此表可以說明的問題不少。

4.大順在戰略要地設節度使、防禦使,李自成在榆林設此官員,可見他對榆林的重視。由表可見,大順陝北政權的府、州、縣都有駐軍,這說明李自成對鞏固地方政權是重視的。

5.陝北不是行政概念,從地理方位上說,渭北以北陝西境都是陝北,故將三水縣令等也列入表中,這樣也是為了說明一些問題。延安府尹、鄜州牧、三水縣令因貪汙被大順政權處斬,可見李自成亂世用重典、建國初期就推行了廉政肅貪政策。

6.大順軍山海關戰敗後,形勢急轉直下,被大順政權觸擊過利益的官紳地主在各地發動叛亂,清政府也到處捉拿鎮壓大順官員。由表中可見,陝北地區同樣也有這種情況。

1.大順軍中包括陝北人在內的陝西籍將領較多,這與李自成是陝北人、起義於陝北有關。此表有助於了解李自成的初起情況。

2.表列將領史書記為陝西人,實際不止這些。參加李自成農民軍較早的將領,一般多為陝西人。史不明載陝西省籍者,此表未錄。

3.史書隻記陝西省籍未載明縣籍者,一般多為陝北人。如多種史書隻記田見秀為陝西人,從綏德地方誌知,他是綏德人。田見秀是大順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地方誌對一般將領連姓名也不載,更不要說鄉籍了。

4.表列將領的綽號、爵銜附帶標明,以便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其餘從略。

1.此表有助於了解李自成起義前後陝北農民起義的形勢。史載,“凶眾日盛,而李自成尚為驛卒”。表中李自成之前首領起義早於他,之後首領起義時間與他大體相近。

2.明末起義於陝北的農民軍隊伍不少於數十支,大多存在時間不長,有的首領僅知綽號不知姓名。表列首領較為著名,大多與李自成農民軍有關係。有的雖是農民軍初起時較重要的首領,因今人對他們的情況知之甚少,又與李自成關係不大,故未錄。

3.表列義軍首領的綽號多為人知,較具體的鄉籍與起義地外籍人士知者較少,基本弄清的均列出,作為參考線索,以備研究者進一步考證。

1.陝北地處邊陲,民風尚武,所出武將眾多,尤其是榆林地區如此。這對李自成的喜武、從武產生了一定影響。由表可見,起義於陝北的李自成等農民軍與出於陝北的官軍將領的鬥爭是激烈、複雜的。

2.榆林地區多出勇將,表中人物多驍勇能戰,但大都直接或間接敗死於李自成農民軍。這除了李自成多謀善戰,其軍有較強戰鬥力外,更有深層次的原因。正如《明史》卷二百六十九艾萬年、李卑等傳後的讚詞所說:“明至末季,流寇蔓延,國勢坐困,雖有奮威禦敵之臣,而兵孱餉絀,徒使賊乘其敝,潰陷相屬,無救亂亡。如艾萬年等之捐軀盡節,其可悲者矣。此非其勇不具,略不嫻也。兵力耗頓,加以統馭失宜,應援不及,求無敗衄,得乎!”

3.明末陝北籍官軍將領較多,與李自成關係不大者未錄。與他有關並可能是陝北籍將領,因鄉籍不詳也未列人表中。表列人物《明史》所說鄉籍不一定全都準確,也不夠具體。如此書說尤世威是榆林衛人,卻記其兄尤世功是榆林人,從地方誌和《榆林城守紀略》知,他們弟兄是府穀人。其他人物的鄉籍有的也應能具體一些,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