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4)(2 / 3)

1.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

順治二年後,清朝集中力量清剿還有相當實力的大順軍、大西軍餘部和南明殘餘勢力。查找“下落不明”的李自成,注意力也在南方。這樣,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就相對薄弱,李自成選擇潛隱地,西北要比南方相對安全。應該看到,李自成歸宿諸說地多在南方,一般都有大順軍餘部的活動。那麼,他會脫離自己的部隊遠走北方嗎?不會當然是一種可能,但也會有另外的可能。如南方有他信任的人掌握部隊;北方需要他組織抗清力量;清的統治已經穩固,自己的力量太弱,再起無望;大順軍餘部全部潰散後等等。

2.李自成了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人事基礎

有記載說,李自成於崇禎二年(1629年)冬在金縣(今榆中)參加過明兵起義,筆者認為他是在崇禎三年起義於米脂西部。但李自成農民軍確曾到過金縣和附近的臨洮、蘭州等地,他對這裏的人情地理應有了解,或比較熟悉。李自成農民軍所到之地,從者甚眾,軍中應有金縣一帶人。崇禎十六年冬後,大順軍收取了時屬陝西的延綏、甘肅、寧夏“三邊”,蘭州、金縣、條城都曾是大順統治區。由於清軍的大規模進攻,順治二年春,李自成放棄陝西,向湖廣轉移,分守西北各地的部隊也隨之撤走,蘭州守將黨守素也到了湖廣。但是,鎮守蘭州一帶的大順軍將士未必全部撤完,有的可能就地潛伏下來。有此人事基礎,不僅有利於他在青城的潛隱,若謀待機組織抗清力量也有條件。

3.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曆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

青城地處黃河之濱,沿岸土地平坦,既有農耕水灌條件,又有經商水運之便。明、清時,山西、陝西等地人不遠千裏來此地定居發展,或流動經商。這裏明清時盛產水煙,經水陸路遠銷全國各地,鼎盛時期,水煙字號多達數十個,從業人員逾萬人,商業的繁榮使青城人口曾達到近十萬人。在這熙熙攘攘的鬧市之中,有商人,也有奇人,更有大隱於市的隱士。《青城記·雜誌》中記有綽號“蔣豬頭”的陰陽蔣德陽、不知名的僧道人物“孟仙翁”,人稱“乃神仙”的乃守忠等數人。青城民間相傳,清代當地有一隱士“李識不透”,不知來曆,說不清名字和他隱居時何帝當朝。《青城記·人物》也記了此人:“李先生廷榜,不知何許人。流寓青城,……惟孑身無妻子,平日亦無戚來探,問其鄉貫終不答。偶謁總督,則待之上賓之禮。邑人呼為‘識不透李先生’。”如果名字所記不誤,也非化名,這位“李識不透”不是米脂李自成,但說明青城有適宜隱者隱居的環境。青城之南山大溝深,人跡罕至,也是利於隱藏和逃跑的地方。

4.青城李氏多,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青城可說是一個移民古鎮,居民來自各地。地方不是很大,居民多達數十姓,旺族有李、張等姓,有“七姓張,八姓李”之說。“八姓李”是說李氏人口多,家族不同,來自八個地方,如有山西大槐樹下來的,有陝西鹹陽來的,有自稱來自陝西米脂的等等。這些李氏雖然來源地不同,但其郡望大都可追溯到古代隴西。按傳統習慣,隻要是同姓,有事就肯相幫。據青城紅峴溝、葦茨灣李家人相傳,他們是推翻明朝的米脂李自成的近族。這樣,李自成兵敗後到青城潛隱,就有族人的掩護和照顧。這可能是李自成選擇青城作為歸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1.大順政權地方官員設置,仿明朝製度,名稱有所改變。省級設節度使(相當於明朝巡撫),道級設防禦使(相當於明朝兵備道),府、州、縣分別設府尹、州牧、縣令等官。

2.崇禎十六年十一月,李自成率大軍回米脂,收取了陝北各地,建立了府、州、縣各級政權,並對少數府、縣名有所更改。清軍次年十二月進入陝北,順治二年正月大順軍退走,至此陝北淪陷,各級政權存在僅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