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實錄》卷十三《李過高一功傳》等說,高一功於順治七年率部由廣西進入貴州時戰死。可是民國《米脂縣誌》卷十載:“獨行狼,邑萬豐裏高氏,佚其名,或雲即自成部將高一功也。……從自成走湖廣,九宮山之敗,遂不知所終。後二十年,忽間道歸裏,匿於舊居之壺蘆旦村,時道自成事甚詳。”
民國《米脂縣誌》編纂高照煦在其《閑談筆記》中,還記有高立功返鄉的事。李自成農民軍中,陝北人甚多,他失敗後,必有許多不知名的陝北人返回故鄉。他們有人對李自成的結局應該是知情的,或多或少會反映在民間口碑和地方誌中。
譚吉璁《延綏鎮誌》載:“大清兵既定三秦,下河南,入楚取荊襄。李自成南奔辰州,將合張獻忠,留屯黔陽,部賊亡大半,乏食,至九功山下,賊屬者才數騎耳,往村落中求食,村民擊之,騎皆走險阻,不知所終。”
光緒《米脂縣誌》卷十二記李自成結局事雲:“其後兵敗,南奔辰州,率十數騎,乞食山中,不知所終。有傳其削發至五台山為僧者,有僧徒數人,皆猛惡,不類沙門,居嚐趺坐,不誦經傳,後共瘞之,樹碣曰:李自成‘奉天玉和尚’,蓋自成初為奉天王,猶隱寓其意也。嚐誦詩雲:‘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二語恰肖其人。”
民國《米脂縣誌》卷十《拾遺誌·軼事》,改“五台山”為“夾山寺”,其餘與光緒縣誌記載相同。
乾隆《懷遠縣誌》卷三《紀事》載:“我師(清軍)踵躡之(李自成)於西安,我師以鐵騎衝賊大潰,奔商洛,南竄陳(辰)州,至九宮山下,所存者數騎耳,為村落民擊之,不知所終。”
幾種陝北地方誌都說李自成“不知所終”,除此之外,與《明史紀事本末》、《流寇誌》所記李自成走向生命終結的過程基本相同。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亂》大意說,李自成南奔辰州到了黔陽羅公山,“部賊亡大半,然尚擁眾十餘萬。乏食……”“自成以數十騎突走村落中求食”,被村民擊斃。
《流寇誌》卷十四記載:“賊(李自成)棄西安,……至襄陽、承天,分道而遁。……英王統譚太、吳三桂拔營出武關,下湖廣”追擊。“自成勒騎兵自承天走黃州,……至江上,聞大兵追將至,遂拿舟渡江,欲奔江西”。後至“九公山廟中”,譚太領兵追來,李自成望見疾走,到一山村野廟,遭到“鄉人奮梃圍廟”的打擊。“自成力鬥,脫身走,收散亡,稍稍集,間道渡漢陽,走荊州,與李過合營,將奔獻忠,獻忠已返川,遂屯黔陽。”“自成營於羅公山”,營中乏食,“以數十騎突走村中求食”,村民“鋤梃奮擊,人馬俱斃,不知為自成也”。
兩書都說李自成在村落中求食時,被村民擊斃了。有人質疑,李自成當時擁眾十餘萬,需要他帶人求食嗎?他未被清軍、明軍所殺,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的村民能殺害領有部眾的李自成嗎?《流寇誌》說,李自成到過“九公山”(“公”顯為“宮”之同音致誤),但他脫身西走了,到了黔陽羅公山才被村民擊斃的。史籍有此記載,人們對李自成未死九宮山,不是疑而無理無據的。
記有李自成到過辰州或黔陽羅公山的史書不少,有的說他死於此地了。這會不會是大順軍有過李自成的假死宣傳,有些史家據不實傳聞所記呢?
上引譚吉璁《延綏鎮誌》、光緒《米脂縣誌》的記載,也說李自成到了那裏,但不認同李自成被村民擊斃,說明修誌者對此是質疑的。他們修誌時必在當地民間調查,應收集到了李自成另有結局的材料,因時為清朝統治,也許不敢明寫,又不願說違心的話,便以“不知所終”言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