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米脂縣誌》康熙本,對李自成結局說法歧異又敏感的問題,避而不提。光緒《米脂縣誌》在《拾遺誌四·僭竊》中記李自成結局,與清修《明史·李自成傳》相同,沿襲了清廷的口徑。光緒時已至清朝走向衰落的後期,文禁漸鬆,此誌編修者才敢記一些有關李自成兵敗後為僧的米脂民間口碑史料。
《米脂縣誌》光緒本說,“有傳其削發至五台山為僧者”;民國本說,“有傳其至夾山寺為僧者”。這不同的記載反映出,在米脂民間口碑中,李自成削發為僧了,所至之地不止一處。僧人經常雲遊各地,人所共知。李自成出家地有多說,如果他兵敗後真當過和尚,有些地方可能留下了他的行跡,並傳說下來。
陝北有不少李自成當和尚的傳說。有一則說,他幼年時當過和尚,還俗時寺廟師父送他一個小盒子,叮囑他隨帶身邊,遇難時打開,盒中之物對他有大用。後來李自成兵敗,困在了一山寺廟裏無計可施,危急之中想起了那個盒子,打開一看,見裏麵隻有一把剃頭刀。他明白這是師父讓他在有危難時削發為僧,於是他就出家當了和尚。
李自成幼曾為僧,有可靠史料記載。米脂有文字和口碑史料說他兵敗後出家了,也有陝北之外多個地方的記載與傳說印證,不一定全是虛言。
不相信李自成兵敗後被殺,而認為出家為僧,陝西米脂、橫山、子洲等縣的文史工作者為數不少。米脂早的有高照煦、李寶忠、現有李長直、李澤民、申長明等人。橫山有安民穩、李赤等人。子洲有張俊誼等人。他們之所以相信或傾向於李自成禪隱說,原因是對他兵敗後被殺不能釋疑,又了解陝北的口碑傳說與地方史料。
(二)青城的記載、傳說和有關現象表明,李自成有可能歸隱甘肅青城
青城《李氏家譜》記載,致使明亡,與吳三桂有關的李自成出於這個家族,但所記他們的原籍不是陝西米脂縣,而是陝西龍門縣,李自成的祖父、父名和母姓與史載不符。筆者起初探討李自成潛隱青城問題時,據此質疑,這可能是另一個同名李自成附會推翻明朝的米脂李自成。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他祖父李海、父守忠、母呂氏,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如果青城《李氏家譜》所記李自成祖父李建和、父李虹、母徐氏不誤,那隻能說明是附會,他不是米脂李自成。同時代人常有重名現象,青城就有一例。原籍陝西鹹陽、明萬曆年間遷居青城的李朝延有一個孫子就叫李自成。如果是這種情況,可能潛隱青城的是米脂李自成,而不是青城《李氏家譜》所記李自成。
另一種情況是,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確是李氏家族先人的近族,《李氏家譜》所記原籍和李自成祖父、父名和母姓有誤。一般而言,這不應誤記,但現能見到的《李氏家譜》不是順治年問的原本,也不排除誤記的可能。
從李延恩修於中華民國3年的《李氏家譜》知,第一本家譜是李斌所修,李斌不應不知他祖父的名字,可是李延恩修的家譜缺記。《李氏家譜》說李氏來自陝西龍門縣,如前所述可能誤記。《李氏家譜》提到一個錢州,有人疑為乾州,當時陝西有乾州,此外別無錢州。
如果不是誤記,那就是陷真示假的諱寫,包括《李氏家譜》所記李自成的祖、父名與母姓,龍門縣、徐家泉、趙家村和錢州,都是因有所顧忌或不願泄密有意虛擬的。以理來說,似有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