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青城耆老相傳,李自成躲避官府捉拿很像“捉迷藏”,而官府的捉拿行動就說是“抓闖賊”。大概此事後來為青城婦孺所知,孩子們便將這種遊戲稱為“抓闖賊”,並且傳了下來。現在孩子們的遊戲選擇多了,才不多玩了。這種稱為“抓闖賊”的兒童遊戲,在青城存在甚久,似可說是李自成確曾潛隱青城的活化石。
(五)青城人熱衷闖王戲
清亡後,人們逐步認識到李自成的曆史功績,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青城李家的畏懼心理漸消,青城人也普遍知道了李自成潛隱青城,葬於青城的傳說。20世紀40年代,國內出現了以李自成為主角的《李闖王》、《九宮山》《魚腹山》等戲劇,在這種背景下,青城人也開始唱闖王戲。
從1950年開始,青城先唱反映高迎祥與李自成故事的《黃龍山》,後來又唱《魚腹山》等戲。戲是秦腔,演員都是青城人,觀者如潮。演過闖王李自成,78歲的滕寶廉說,青城人愛看闖王戲,尤其是李家愛看,紅峴溝的李家遠路風塵到青城街上來看,有的人常看得掉眼淚。
以後青城常放電影,電視逐步普及,戲演得少了,但演過和愛看闖王戲的人,還經常喜歡吼上幾嗓子。八旬老人羅有德演過《魚腹山》,十分熟悉此戲,如今還能唱“勸將”一出的唱段。
筆者第一次去青城聽到這些情況,未引起重視,深入思考感到有深層次的原因,於是再次探訪並與有關人士探討。這種現象似乎表明,李自成與青城李氏有某種關係。筆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李自成潛隱過青城,人們知道許多有關傳說,所以對闖王事感興趣。而青城李家與李自成可能是同宗同族,他們先人又照顧過李自成到青城後的生活,所以更關注闖王事,在感情上更易引起共鳴,從而更愛看闖王戲。羅士文等人認為,應該是這樣,不然,青城周圍與李自成沒關係的地方,為什麼不像青城這樣愛唱愛看闖王戲呢?
五、試析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的可能性
(一)李自成兵敗後,有未被殺害和出家為僧的可能
李自成有無可能歸隱青城,不僅要探討青城的有關情況,也需要在大的視野上看他兵敗後是否被殺。他若有可能未被殺害,那麼他出家為僧或化裝成僧人潛隱青城等地才是有可能的。
李自成結局諸說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說他兵敗後死了,死地又有多說,主要是通山九宮山被害說;一類說他兵敗當時未死,而以出家為僧說較多,主要是石門夾山禪隱說。他兵敗死亡諸說中,有荒誕不經的“殛於神”和不可信的“病死”、“自縊死”,也有被鄉兵、村民等擊殺死。不少人認為,李自成是在通山九宮山為程九伯殺害。可是通山《程氏家譜》卻說,殺死的是李延。被鄉勇所殺若有他的屍首確認,自然能使人信服,可是時值炎夏,“屍朽莫辨”,明、清兩方均無屍首報驗。僅此可見通山九宮山被害說不是無可置疑的。他有逢危脫險的經曆,“平日原養狀貌類己者數人”,曆險代死,殺死他絕非易事。李自成兵敗後被殺質疑者不少,所據遠不止此。
《李氏家譜》記李自成到了羅公山,但未死。李自成的出家地和作為僧人所至地有多說,甘肅青城也說他是和尚,這些說法未必全不可信。
李自成失敗後,有跟隨過他的將士返回了陝北,應有真實情況傳下來。因此,他的結局如何,陝北地方誌的記載和民間口碑史料值得重視。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說,順治三年春,田見秀在攻荊州時兵敗降清被殺。可是乾隆《綏德直隸州誌》卷八《雜記》卻載:李自成兵敗後十餘年,田見秀“忽間道歸裏”,隱居綏德州福樂裏虎兒墕村舊時土窯中,“匿姓名,年九十餘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