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見,李家故鄉難守,遠奔甘肅的原因不是饑荒,而是與崇禎年間的大亂有關。李自成起義於崇禎年間,起義後,祖墳也被官府伐掘,他的族人更是畏禍,大多遠逃他鄉。崇禎十六年冬,李自成回鄉祭祖時,“訪求宗族,贈金撫慰”,需要“訪”才能找到族人。李斌父子的故鄉難守,與這一史實有相合之處。
家譜顯示,李斌父子先住蘭州,到條城的時間是順治三年(1646年)十月後。錢得中似非等閑之人,與李家的關係非同一般,否則他不會帶李自盛、李自文在條城居住數月,李家也不會購買房地產請他商議幫助。商人走南到北,信息靈通,又有商人的身份可以掩護從事他事。錢得中會不會也是李自成欲至青城的聯絡人或接應者呢?似有這種可能。
李自文為何投奔錢州?家譜說得明白:“此地有從兄自成積下金銀銅錢四庫,望切此事。”這四庫巨資非李自成難能積下,存有大用,所以不僅李自成關切此事,李斌父子也關切此事。已到條城的李家人既知錢州有李自成存錢,說明他們與李自成有聯係。
記載表明,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李自文去錢州後,條城隻有李斌和李自盛父子了,加上家人,人口應比較少。那麼為何要置買房屋四院之多呢?可能就是為李自成潛隱青城做前期準備。而且房子較好,是出管廈房、裝板廈房,買的地也是上好的水地。購買房地用錢不少,總計843兩。李自文投奔錢州未返,留在條城的李斌卻有那麼多錢購房買地,這錢顯然來源於李自成的存錢,說明李自文與青城有聯係。李自文作為李自成信任的親房從兄弟,他到錢州可能就做守庫的事,而他也理應與李自成有聯係。
三、青城的有關傳說與傳說中李自成的隱藏地、埋葬地
據李氏家族世代相傳,大約在順治五年(1648年)至六年,有三個和尚來到青城找李斌。一人是李自成,另二人是他的隨從。李自成到青城後,在紅峴溝裏的西年口子、李家莊子躲藏過,死後葬在葦茨灣的龍頭堡子。李家還傳說,李自成大約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後死於紅峴溝,兩個隨從可能是從死。為照顧他的生活,李自盛將自己的孫輩六房過繼給了李自成,相傳他生前由六房照顧,死後由大房守墳。
75歲的李俊孝說,我的爺爺李元禧,父親李永開,在我六七歲時就聽他們說李自成的事。我們的先人李斌、李自盛是順治三、四年到青城,李自成是後來的,帶有兩個徒兒。李自成先在西年口子躲藏,這裏原有房,房子附近有一個石山洞,他在這個石洞藏過。老人們傳下句俗話:“李大爺沒膽子,為李自成有水吃,刨了個水眼子。”李自盛是李斌的長子,李大爺就是指的他,他不敢讓李自成住好地方,就說他沒膽子。這裏原來沒人住,才挖泉尋水源的。石洞裏有塊碑已經斷了,碑上有“太上”、“龍祖”幾個字,可能是敬奉李自成,也可能是敬奉別的神。李自成後來又移住紅峴溝裏的李家莊子,李家住以前叫魏家台子。我們的老宅子門外麵掛個八卦圖,別的姓沒有,有些奇怪,是不是與李自成有關係說不清。李自成死在李家莊子,兩個徒兒可能是一齊死的,都葬在葦茨灣龍頭堡子跟前,那裏風水好,又有住在葦茨灣的大房護墓祭奠。李自成墓是正穴,是個方的,兩個徒兒墓在下麵兩邊。我小時跟爺爺到這裏上墳,問上麵埋的先人是誰,爺爺不說。我長大後老人才告訴我埋的是李自成。
71歲的李貴彬說,李自成失敗後,無力呆在南方與清人爭江山,隻能到北方圖存,所以來條城找他的親房。李自盛為了他的安全,不敢讓他住在青城街上,就把他帶到紅峴溝西年口子避難,我們李家傳說,“李大爺,沒膽子,領了三個和尚,到西年口子戳了個水眼子。”後來,先人在紅峴溝的魏家台子買了地,蓋了三合院的房屋,就讓李自成住在這裏。李自盛還把六孫玉美過繼給自成,照顧他的生活。李自成死後,葬在了葦茨灣龍頭堡子。
80歲的李作聖說,葦茨灣龍頭堡子有三座墳,上麵一座,下麵兩座,聽老人們說,埋在上麵的是我們的皇上先人李自成。他來條城時不能多帶東西,隻隨身帶了三件寶:一枚玉印,一把寶劍,一個化緣的缽。他死後怕連累後人,遺物不能在世上留存,三件寶物就隨棺埋葬了。
68歲的李琴海說,我們與葦茨灣李家不是來自一個地方,我們是山西大槐樹下來的。我聽我爺說,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與紅峴溝、葦茨灣李家是親房,這是我六十多年前聽下的。
住在青城街上的不少六旬以上的他姓老人,早在幾十年前就聽說李自成兵敗後在青城隱藏和死於此地的事了。
82歲的吳發榮說,我爺人稱吳八爺,我小時候聽他說,西年口子有石拉排(當地方言指石洞),李自成在那裏躲藏過。這是幾百年前的事了,都是老人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我小時在葦茨灣放羊,見過龍頭堡子的三個墳,上麵一個,下麵兩個,葦茨灣人說,上麵那個就是李自成的墳。
解放前就當青城學校校長,87歲的武新明說,中華民國二十幾年時,青城李家台子有李家家廟,李大進就住在家廟院子。我聽他說,李自成是他們先人,李自成失敗後,青城來了三個和尚,一個是李自成,兩個是保鏢,是從南方來的,在紅峴溝西年口子、李家莊子藏過,死後埋在了葦茨灣龍頭堡子。李家上墳時,孩子問埋的是誰,大人說不要問,給皇上爺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