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1)(1 / 3)

李自成歸隱甘肅榆中青城說公之於世後,人們信疑不一,十分關注。筆者在查考李自成結局史料和歸宿諸說的基礎上,經赴青城實地調查走訪,了解了青城說的方方麵麵,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試作探討,就教於專家和有識人士。

一、李自成歸隱青城說的由來和探討的必要性

為便於探討,有必要先對青城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青城是古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原有城堡東西長南北狹,故名一條城,簡稱條城。據地方誌記載,城為宋代狄青擢秦州刺史巡邊時所築,後又改稱青城,沿用至今。明屬陝西臨洮府蘭州,清屬甘肅省蘭州府,原屬皋蘭縣,今為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鎮西南由小路至蘭州60公裏,北走大路至蘭州90公裏,南至榆中縣城也是90公裏。鎮北有連綿群山和由西向東流過的黃河,鎮南有崇蘭等山。南北兩山之間是一道平川。黃河水運、灌溉給這裏的商業、農耕提供了便利條件。明清兩代,這裏是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盛產的水煙行銷全國各地。商業興盛和商人致富,促進了城鎮建設與文化等事業的發展。當地富商和官宦人家曾在這裏建設會館、寺廟、戲樓、書院、家祠80多處,古民居四合院152院。這裏曾出過翰林1人,進士10人,舉人29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其他人才不計其數。因此,青城有“黃河第一古鎮”之稱,成了蘭州附近著名的旅遊地之一。

就在古鎮街區和附近村莊,李自成歸隱青城的事早已有了傳聞。青城《李氏家譜》記載說,推翻明朝的李自成是他們族中之人,族內還傳說,李自成兵敗後來到青城隱居,死後埋藏在青城,他們祖上對他生前照料,死後守墓祭祀。這些事後來漸為青城他姓人所知,至少也在50年以上了。

現年70歲的退休測繪師羅士文和現年75歲的退休教師,正在編寫《青城史話略》的曾萬謙都是青城人,很早就聽說了李自成潛隱青城的事。兩人退休後有閑,就潛心探討這個問題。

羅士文說,大約在他十歲時,跟他大爺去紅峴溝一個叫西年口子的地方馱石板,大爺經常指著山崖上的石洞說,那就是李自成到青城後避難藏過身的地方,還說李自成失敗後沒有出路,才化裝成和尚到青城投靠他親近的族人。以後羅士文聽鎮上許多老人講了更多李自成來青城的傳說,還了解到葦茨灣村有《李氏家譜》。

羅士文退休後編寫《羅氏家譜》,知道一個家族重要人物的事跡,家譜中應該有所記載,所以很想借閱《李氏家譜》。清亡之後,李氏家族雖然不再害怕株連九族,但家族秘密不願為外人所知,又怕家譜損失,因而從未向族外人出示。葦茨灣村李文生家有一本《李氏家譜》,其子與羅士文之子是同學。羅士文與李文生本來熟悉,有了這層關係,兩人就逐漸成了好友。一次羅士文到葦茨灣給自家的地放水時見到了李文生,趁聊的投機,就說要向李文生借一樣東西,他滿口答應。羅士文提出要借家譜,李文生不便改口隻好借給了他。於是,李自成是葦茨灣李氏族中先人,兵敗後歸隱青城,成了青城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蘭州晚報》記者聞訊采訪,於2005年8月作了連續報道,也有其他新聞媒體跟蹤報道,並見於互聯網。第十一屆明史國際研討會這年8月在蘭州召開期間,羅士文還在會上介紹了有關情況。隨後,陸續有專家、學者赴青城考察。李自成歸隱甘肅榆中青城說,於是為國內外廣為知曉。

關於李自成的歸宿,清初以後的官私文錄、方誌、譜牒、野史筆記,歧誤錯見,人各異詞,目前至少有十八種說法。他的死地有湖北通山九宮山、湖北通城九宮山、湖南黔陽羅公山、湖南宜章莽山、江西寧州、江西新昌、廣東樂昌金城山等說。此外還有他出家為僧的不少說法,如湖南石門夾山寺、湖南溢陽白鹿寺、山西五台山、黔西鎮遠府清溪某禪院、貴州正寧某寺等說。這類說法尤以禪隱石門夾山寺影響較大,其寺十分疑似李自成的奉天玉和尚,不少人認定他就是李自成。他的死地應隻有一處,大多數說法顯然是不可信的。排除了那些缺乏史籍記載、文物佐證、可信口碑傳聞和不科學推測,剩下的主要說法也不過那麼兩三種。

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是已有上述諸說之後,不久前公之於世的一種說法。筆者調查後感到,對此說有探討的必要。

李自成的結局之所以有那麼多說法,原因之一是史載有歧異,之二是較早和較主要的說法存在疑點,之三是可能另外存在真正的結局。曆史事實可能比有些記載和我們的想象複雜得多,如果把存在疑點的主要說法絕對化地加以認定,而對其他說法視而不見,說不定就會與曆史事實擦肩而過。因此,盡可能弄清每種說法都是有必要的。比如甘肅榆中青城說,它產生的原因何在,疑點何在,有無可信之處等等,隻有深入研究之後,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有些問題如果暫時弄不清,不宜作出是或否的判斷,也可以部分肯定或否定,存疑待考。這樣,應該是為曆史負責的態度,也會向曆史真相走得更近。

二、青城《李氏家譜》的有關記載與引出的問題

青城葦茨灣村李文生家存《李氏家譜》,是中華民國3年(1914年)十世孫李延恩“重序並書”的。從此家譜的記載知,之前還有原始家譜,是“二世祖”李斌寫的,據李家人說,編寫於順治九年(1652年),但遺失了。“延恩本”對此記載:“親手提筆姓李名’斌,寫我父子根源。……油餅子三爺不曉仁義,將祠堂家譜根基襯織褐機子,損壞失遺。”李延恩後在老四房十一世孫李田家找到一本家譜“根基”,抄錄了部分內容,重新編寫了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