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1)(2 / 3)

李延恩所編家譜,現在能見到和筆者看到的有兩本。一本是李文生所存。另一本是1938年從葦茨灣遷居甘肅景泰縣的李貴弟家存。據說,葦茨灣李俊全家存有“延恩本”,不示於人;宣統元年(1909年)從青城紅峴溝遷至甘肅靖遠縣的李生彬家存有“李斌本”,幾乎成了一包爛紙,也不願給人看。

李文生存《李氏家譜》為線裝,藍色正紋粗布皮,封麵左上右下粘貼紅紙條上的字磨損難認。書內共有16雙頁,其中13頁有文字,3頁空白,紙已泛黃,字是繁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欒成顯看後說,家譜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東西,不是假的。

景泰李貴弟存的家譜,裝訂用布與書頁的質地、顏色,與李文生所存家譜都相同,封麵左上紅紙上寫“李氏家譜”,右下寫的是“陝西順安堂”。細辨李文生所存家譜,封麵相同位置也是這幾個字。李貴弟所存家譜序言部分與李文生存家譜是一樣的。兩本家譜都出自青城,李貴弟存的這本也應該是真實的。

《李氏家譜》以李建豈為大始祖,李建和為二始祖,算作一世,兄弟二人的父名缺記。

大始祖李建豈生三子,長子李安移居湖廣,次子李正移居錢州,三子李斌“合家移於甘肅蘭州府皋蘭縣一條城洛家莊子居家落業”。李斌生三子,次子自文移居錢州,三子自興早亡。長子李自盛生二子,長子李思應生六子,原居青城葦茨灣、蔣家灣、洛家莊子(後改名李家莊子)、紅線溝(今名紅峴溝),後來有的後裔遷居甘肅靖遠、景泰、皋蘭等縣;次子李思明生二子,其後裔現居榆中縣來紫堡鄉。

二始祖李建和生一子李虹,李虹生子即為李自成,“因他闖亂國事,合家移逃性命,與大明江山亡矣”。所以家譜不記李自成有後代。

從《李氏家譜》知,現居青城葦茨灣等村和移居外地的李氏,都是李建豈、李斌、李自盛的後裔。據李氏後裔估計,總數約有三千多人。

李自成結局諸說鮮有家譜,青城說有。那麼青城《李氏家譜》中李自成的記載如何呢?下麵就看《李氏家譜》的有關記載和引出的問題。

(一)青城《李氏家譜》所記李氏來自何處

青城《李氏家譜》記載:李斌“父兄弟二人,原籍家住陝西龍門縣徐家泉祖根為業,田地百畝,易經四處,士宦之門,富貴雙全。”還記李自成家“分居趙家村”。

李斌父子若是來自陝西米脂的李自成近族,就可能是李自成潛隱青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家譜此記載與史載李自成的縣籍、村莊、家境不符。

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諸多史籍記載一致,無可置疑。據《米脂縣誌》知,縣境從西漢最早出現行政建置獨樂縣,以及從金正大三年(1226年)始設米脂縣至今,從未有過龍門縣名。山西河津市曾叫龍門縣,廣東現有龍門縣,顯然都不是。陝西現無龍門縣,曆史上即使有,也許存在時間短或很早的事。青城最早的《李氏家譜》修於順治年間,所記龍門縣這時應該有,但一般曆史工具書和陝西地方誌查無此縣。

李自成祖上居住村是米脂城北七十裏的李家站,後遷居米脂西部距城二百裏的李繼遷寨,李自成出生後又移居距城一百三十裏的長峁墕村。米脂民間傳說,他“生在李繼遷,長在長峁墕。”這些村名,民國時期和1993年修《米脂縣誌》附《李自成族裔考》等有記載,民間口碑有傳說,但沒有一個叫徐家泉、趙家村。

據李斌後裔李俊孝、李貴彬說,自家祖先來自陝西米脂縣,不知村名。他們是聽祖上說的,沒有看過《李氏家譜》是怎麼寫的。按理說家譜的記載應比傳說可信,但似乎也不能排除誤記的可能。據此家譜說,李家到青城後,李斌最先修過家譜,但他為何連祖父名也不知,從而缺記呢?

米脂桃鎮有李氏家譜,但缺乏地方史料說明是李自成祖上泰安二甲近族。據《李自成族裔考》載和李家站人講,此村原有李自成同族的李氏家譜,但後來丟失了。李自成起義後,李繼遷寨、長峁墕近族李氏畏懼明、清的屠殺,逃亡殆盡,無一家李姓居住,更談不上有李氏家譜。因此米脂沒有李氏家譜記載李自成有同族人遷居甘肅榆中青城。這不說明他的族人未移居此地。若米脂有記載,則可證明青城《李氏家譜》的誤載。米脂李自成同族肯定有人定居在外地,遷往何處有待考證。因缺乏可靠史料記載,外地有的李氏是否他的同族後裔,也許永遠是個難解的謎。

史籍對李自成的家境有“家頗饒”、“家貧”、“貧甚”等不同說法。實際上他家是由比較富裕逐漸變成甚為貧困的。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農民軍在向黃州(今湖北黃岡)進軍時發布的檄文中說,“本營十世務農”,沒有史料表明李自成祖上有為官的。青城《李氏家譜》所記李家“田地百畝,易經四處、士宦之門,富貴雙全”的情況,與史載李自成祖上的家庭情況也不相符。誠然,有些姓氏的人修家譜,為後代臉麵光彩,有把祖上普通人家說成富貴之家的情況。青城李家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呢?這是分析這個問題應考慮到的因素,實際情況如何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