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角城。在今陝西定邊縣南白馬崾瞼鄉境內,為該鄉最南端的一個行政村名,當地人俗稱“跌腳城”。北距定邊縣城120公裏,南臨甘肅華池縣北境。北宋時,這一帶是宋與西夏交界地區,又是西去環、慶,東到鄜、延的咽喉要道,宋為防西夏南侵,在這一帶廣築城堡山寨,駐兵扼守,鐵角城即為其時建設。《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五《中原群盜》載:崇禎四年三月,“陝盜劉五、可天飛據鐵角城,混天飛、獨行狼等據蘆保嶺,眾各萬餘,分犯平涼、固原、耀州、涇陽、三原,盜混天猴薄寧州,分犯環縣”。五年正月,“洪承疇等擊敗賊於槐安堡……。先是,延西諸寇,承疇偕文詔先後清蕩,而鐵角城乃邊盜藪,郝臨庵、可天飛為官軍所敗,獨行狼跳入其伍,耕牧鐵角城,為持久計。……承疇、文詔擊破之,斬可天飛,其二賊亦生得,就誅”。《流寇誌》卷一所載此事基本相同。明末陝北農民軍眾多據點中,實行耕牧見於記載的隻有鐵角城。白於山在靖邊、定邊南部東西橫亙,與之南縱貫南北的子午嶺成“丁”字形。鐵角城處於白於山西南山中,附近有許多農民軍據點和經常活動之地。
據康熙《安塞縣誌·地理誌·古跡》說,安塞東北也有一個鐵角城。中華民國14年《安塞縣誌》也有此說,此書卷一《地理誌·古跡》記載:“臥牛城:在縣北川接靖邊界,形若臥牛。”“鐵角城:距臥牛城不遠,明曹文詔等敗敵於槐安堡,獨行狼入伍耕牧於此(府誌)。”同書《安塞鄉村裏道表》列明:臥牛城在本縣原點方向東北,距縣城180裏;鐵角城在東微北,距城178裏,有古城遺跡。
臥牛城在今靖邊縣青陽岔鎮境內,距鎮不到5公裏。附近隻有店家城,沒有鐵角城。安塞東北距定邊南麵的鐵角城甚遠,有150多公裏。20世紀90年代,筆者在生產經營單位做企業管理工作,靖邊、定邊、橫山有我單位油田,工作常在山區,往來常走定、靖、安塞、延安、隴東,曾住青陽岔,臥牛城附近和店家城有油井,去過不計其數,對這些地方地名、地理位置等比較了解。可以肯定地說,農民軍著名的鐵角城據點在定邊南部,而非安塞東北,《安塞縣誌》說縣東北有鐵角城的記載有誤。洪承疇是“清剿”鐵角城農民軍據點的指揮人,事件親曆者,他的奏疏中明確提到了定邊南部鐵角城附近的地名和所距裏程,據此完全可以判定孰是孰非。這從以下地名和所引史料中可以進一步看出。
何家老寨。《明末農民起史料》輯《兵部題為恭報誅剿渠魁等事》載:“何家老寨,即大賊頭何崇謂混名可天飛住處。”此寨當即可天飛何崇謂家居地,也是以他為首的農民軍的另一個據點。崇禎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督兵“進剿”農民軍的洪承疇自環縣起行,移駐曲子驛(今曲子鎮),二十七日自曲子、槐安(今華池縣懷安鄉),由山路行七十裏,近午將至何家老寨。懷安西北距鐵角城約七十裏,何家老寨在懷安附近。
生高家畔。據洪承疇疏稱:環慶大盜共有四支,一係可天飛何崇謂,總領各支,一係劉五,一係白廣恩,一係齊一勳。洪承疇在督官軍“清剿”環、慶一帶農民軍時,潛行反間。白廣恩首先叛降,與官軍合攻何家老寨,可天飛、李都司被陣斬。之後劉五潛遁,齊一勳投降。齊一勳是安化(今慶陽)縣人,祖居西陽、三川,是所謂“西陽、三川住賊”。西陽在今平涼市西北西陽鄉。可天飛被殺後,其下副將胡元帥、劉五下副將任喇嘛,齊一勳下頭領許大狼等,就聚眾於生高家畔。“生高家畔離鐵角城伍陸拾裏,峻山絕崖,天險異嚐(常)。”
趙官兒掌、白家城子。崇禎五年,洪承疇在“清理環慶賊巢”的奏疏中說:在“清巢”之前,布置官兵“扼堵南自五個掌,北至饒陽、三山、板窯澗,以防各賊由西北走定邊及寧夏地方。各處分布已定,拾月初貳日早,各官兵自槐安由何家老寨,直進趙官兒掌,初柒日至白家城子等處,離定邊石澇池陸柒拾裏,已過鐵角城捌玖拾裏。周圍清搜,各賊……遂各潛藏於深山大穀,極險窯窨”。從此記載隻能了解趙官兒掌、白家城子的大體位置,如知記載提到的地名今之位置,有助於明白二地所在。五個掌、饒陽、三山、石澇池、趙官兒掌等地都在今甘肅隴東之北的陝西定邊縣境內。三山、饒陽水、石澇池明代為堡,都是延綏三十六營堡之一,又都在今定邊縣南部。三山堡城在紅柳鎮境內,饒陽水堡城在姬塬鎮境內,石澇池堡城在王盤山鄉境內。趙官兒掌在何家老寨、鐵角城之北。今定邊縣南白馬崾瞼鄉境內,尚有趙官兒掌村,白家城子應距此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