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黃龍山區
通常所說黃龍山,狹義指黃龍山一座山峰,廣義則指黃龍山脈。黃龍山脈主峰黃龍山在陝西黃龍縣西南,山脈為西南、東北走向,主體綿亙此縣,向東北延伸至韓城西北。明末農民軍活動地不限於黃龍山一座山,而是範圍較廣的黃龍山區。這裏是白水王二等領導的農民軍最早聚集和活動的地方。
《流寇誌》卷一載:“崇禎元年,……白水盜王二劫宜君縣獄,北合於嘉胤,眾至五六千,聚延慶之黃龍山。此陝寇之始也。”崇禎二年正月,“陝西備兵商洛道劉應遇,討白水賊王二,斬之。餘人黃龍山苜蓿溝”。楊鶴《對詔獄供狀》說:崇禎四年五月,“有點燈子、上天猴、混天猴嘯聚黃龍山一帶,搶掠韓城等縣”。黃龍山在延安之南,慶陽之東,明末兩府較為知名,史籍故有“延慶之黃龍山”的說法。
黃龍以東為韓城,《流寇長編》卷二所說“韓城之神道嶺、龍門渡、麻嶺”,也在黃龍山脈臨近黃河地區,是王左掛子等領導的農民軍據點。黃龍山西連黃陵(明為中部縣),再西有旬邑(明為三水縣)馬欄山,均為明末農民軍頻繁活動之地。
以上農民軍據點,都在六盤山(陝北、隴中兩高原界山)以東,黃河以西,白於山和橫山山脈以南,“北山”(泛指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群山)以北的陝北黃土高原上。在這個範圍內,農民軍據點最多,官方所謂“西路賊”、“延西諸寇”活動最烈的是西部。東部也有農民軍據點,如崇禎初幾年,王嘉胤等據守,府穀縣境內的黃甫川等地;崇禎六年(1633年),鑽天哨、開山斧等據守,延川縣境內東臨黃河的延水關,但比西部甚少。
農民軍據點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山大溝深,有險可據,便於隱蔽、防禦和遊擊作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無定河之西的西川、隴東子午嶺一帶、旬邑東北的馬欄,無一例外地是劉誌丹等領導的紅軍活動之地,20世紀40年代馬欄還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其原因在於有利於初期革命的地理優勢。多平灘沙漠的白於山、橫山山脈以北和多為平原的“北山”以南,所以鮮有農民軍據點,主要原因是不利於隱蔽活動。
農民軍的有些據點與附近據點相連成片,活動範圍較大,據守時間較長,形成保存發展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也可稱為根據地,如西川、東川和鐵角城一帶。多數據點隻是短時據守的小地點,因此一般不以根據地稱之。
農民軍據點對其生存發展有一定作用,但勢力較弱,株守據點,極易被官軍圍殲。至崇禎六年,陝北高原主要據點就被官軍“清剿”殆盡。曾任陝西清澗知縣,親見“兵情賊勢”的明戶部主事的張縉彥在奏疏中說:“蓋賊之得勢在流,而賊之失勢在止,……守而不去之賊,故速死也。……流而不居之賊,故緩死也。”農民軍在鬥爭中接受了血的教訓,不再固守一地被動挨打,而是爭取主動,在更廣闊的天地裏流動作戰,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