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欄山區及附近據點
曾任明三邊總督的楊鶴在《對詔獄供狀》中說,崇禎四年五月,“李二、田近庵等掠真寧縣石梯子地方,該耀州道翟師雍,招撫安插馬欄等處外,其餘各賊未能一鼓蕩平”。此“馬欄”在明陝西三水縣(今旬邑縣)境內,今仍名為“馬欄”。前引《流寇長編》卷四所說,近中部(今黃陵)、耀州(今銅川市耀州區)等地的“馬蘭山”,應指馬欄山區。楊鶴是“剿撫”農民軍的當事人,他寫的“馬欄”是對的,他書寫作“馬蘭”不夠準確。2004年陝西旬邑縣將馬欄鄉、後掌鄉合並為馬欄鎮,鎮機關設於後掌。這裏要說的明末馬欄山區,主要指原馬欄鄉範圍。
馬欄位於旬邑縣境東北,地處子午嶺西南餘脈,北連隴東正寧(明為真寧)、寧縣(明為寧州),南接耀州,東為銅川(明為同官)、金鎖關,東北是黃陵、宜君。山中溝壑縱橫,糧物豐富,林密草茂,自古為屯兵養馬之地。崇禎九年(1636年),李自成義軍攻隴州後曾到此地屯兵牧馬休整。
農民起義初期,王左掛和起於慶陽一帶的農民軍常在馬欄山駐屯活動,遭到失敗後,這裏也是他們要去的地方。《流寇長編》卷二記: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王左掛真寧掠,……官兵擊敗之,賊入山。乙酉複出之真寧,逼三水,遊擊馬從龍禦之,入馬蘭山”。同書卷四載:崇禎四年八月,“合水餘寇田近庵等擁黨五千屯馬蘭山、趙和尚寺,欲犯耀州”。“慶陽賊郝臨庵、劉五、可天飛等擁眾數千。……曹文詔兵自山西還,過中部奮擊之。賊殊不意,大敗,奔馬蘭山,入西川。”
鐵角城等據點被“清剿”後,李自成等農民軍經常在三水馬欄附近與官軍較量。崇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聯軍在三水、真寧、寧州一帶與官軍交戰,先後擊殺明悍將艾萬年、曹文詔。十一年(1638年),陝西巡撫孫傳庭督率官軍在三水擊敗義軍,事後向明廷呈《報三水捷功疏》。農民軍與官軍之所以在這一帶戰事頻繁,就是因這裏有農民軍的據點。
《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四說:“由蘆堡嶺、馬蘭山,達中部、宜君、同官、耀州,……為賊巢穴。”《流寇誌》卷一載,崇禎四年三月,“混天猴、獨行狼據蘆堡嶺”。1988年《寧縣誌》說:“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三月,陝甘起義農民首領混天猴、獨行狼等部數萬人聚集九峴蘆堡嶺,然後分別向附近州縣進發,混天猴部據襄樂,薄寧州。”蘆堡嶺在近接子午嶺的甘肅寧縣九峴鄉蘆邑莊境內,東鄰陝西黃陵縣,之南不遠就是馬欄山區。
《流寇長編》卷二載,崇禎二年二月,陝西巡撫劉廣生奏:“延綏賊人西安之路,如耀州之神木嶺、參天嶺、柳林鎮,三水之石門川,……所在宜防。”石門川在馬欄西南,東接耀州境。耀州西北山區同馬欄地形相似,其中的神木嶺、參天嶺、錐子山等農民軍據點,與馬欄、石門川相距很近。1997年《耀縣誌》卷三《地理誌·地貌·山峰》說:“錐子山:在照金鎮境,山形如錐,故名。據《明史》記載,崇禎時農民起義軍郝臨庵、獨行狼等‘遁耀州錐子山’,遭明軍洪承疇圍堵,死亡4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