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在陝西黃土高原起義的農民軍,初期活動有許多據點,被官方誣稱為“賊巢穴”。農民軍利用良好的群眾基礎和便於隱蔽固守的地理優勢,與官軍周旋,見時機有利就從據點出擊,遭遇挫折往往重返故地。這些據點對農民軍的生存發展有重要作用,對官方的統治有很大威脅,因此經常受到官軍的“清剿”打擊。探討這個問題,對全麵了解農民軍的活動情況和與官軍的鬥爭曆程很有必要。
史籍記述明末農民軍的初期據點,有的隻言其名,不言所在;有的大致指出地位,也是言之不詳。這使今人不明據點較為具體的位置,甚至將同名據點誤彼當此。
先看兩則有關記載。《流寇長編》卷四:
流賊始終共有四大剿穴,在陝西之北境,則有東川、西川;在河南、湖廣、四川之交,則有商南、雒南、廬氏、永寧、內鄉、淅川、南召、鄖陽聯綿山穀;在江北則有英山、霍山。流寇始於東川、西川,而橫於餘二。西川、東川,深穀大山,綿亙數百裏,北即塞外,東至綏德,西至慶陽,又西至鎮遠,南通子午嶺、黃龍山,達鄜州,由蘆保嶺、馬蘭山達中部、宜君、同官、耀州。近寧塞者有金湯山、吳旗營、鐵角嶺,環縣之北有槐安堡、月落堡、米缽堡,皆與東、西川接境。
崇禎五年(1632年),時任陝西總督的洪承疇疏稱:
目擊大盜可天飛、劉五等糾聚邊賊,盤據四載。自延綏西路,寧塞、安邊、定邊以南,慶陽、合水、環縣以北,米倉溝、鐵角城、西陽、三川,以至金湯、吳旗、趙官兒掌、白家城子一帶,綿亙五百餘裏,盡是賊巢。犄角連衡,聲勢相依。年來謀勾虜,謀不軌,日肆搶於環、慶、平、固之間,……為四年來壹大巢穴。
以上記載所說地區在陝北西部,未將這一帶農民軍據點全部包羅其中,集中列出的比他書為多,注意從方位上指出所在地。但所說範圍很大,有的地名記載不盡確切,有的今寫法有變,極易使人不能明白“賊巢穴”具體在哪裏。
同名地名也易使人產生誤解,難明所指何處。如西川較有名的就有四個。一是綏德附近的西川,人們今仍口稱,地圖卻無此名。二是環縣之北的西川,位於東川之西。三是延安之西的西川,主流在安塞縣南部。四是宜川縣之西的西川。四地均與河流川道有關,在省以上地圖上難覓其名。農民軍活動較多的是前二者。上引《流寇長編》所說槐安堡等處,“皆與東、西川接境”,此西川顯指環縣之北的西川。這則記載前麵說,“西川、東川,深穀大山,綿亙數百裏,北即塞外,東至綏德……”這隻能與無定河和綏德之西的西川對上號。此西川的確“綿亙數百裏”,之東為東川。環縣之北的西川、東川沒有數百裏。西川、東川,綏德附近有,環縣之北也有,知此,《流寇長編》的記載就不費解了。
筆者身在軍旅,流動性大,在陝、甘、寧都工作、生活過,到過榆林、延安兩市所轄陝北各縣,陝北西部走得最多,陝西渭北諸縣、甘肅隴東及寧夏東南部地區也常有涉足,比較熟悉這些地區的地理。近年在查考明末農民起義史料的基礎上,又有目的地考察過一些地方。即使如此,有些較小的農民軍據點,還是隻知大約應在何處,不知具體所在。現據史料記載和筆者所知,將明末陝西農民軍初期主要活動據點及其地理位置等基本情況略述如下。
一、綏德附近的西川、東川、南川
西川的得名與大理河有關。此河發源於白於山東麓,向東流經陝西靖邊、子洲、綏德三縣境注入無定河。北有橫山山脈,西可通寧夏,東可至山西,今有307國道沿河經過。此河因在無定河之西,狹義上的西川即指大理河川,廣義上的西川指大理河流域。費密《荒書》說:“西川者,米脂、綏德、寧夏犬牙之地。”《流寇長編》卷四記:“不沾泥在西川立十七哨六十四寨。”《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五說:“官兵屯西川雙湖峪,其間窯寨六十有四,皆險絕,盡為賊藪。”雙湖峪即今子洲縣城所在地。這裏所說西川即指無定河之西的西川,提到的有關情況也符合實際。明代此地多屬米脂,還有綏德、靖邊屬地,犬牙交錯。這裏是邊遠之地,官府疏於管理;山地多水地少,百姓非常貧苦;往來有路可通,固守有險可據,因此成了“左掛子”、“不沾泥”起義初期的據點,也是李自成、張獻忠初起活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