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長編》卷五記載:
東川、西川,綿亙數百裏,高山深澗,鳥道羊腸,久為盜藪,官兵不至。東川東有鐵角城,西川通平涼、固原。黃友才死,可天飛敗歸。治兵招郝臨庵等同守。楊嘉謨、賀虎臣自曲子驛以兵深入二百裏,至湫溝去鐵角城三十裏。賊數千列營山頭,擊之,佯敗乞降。癸酉,戰酣,伏賊起,馬兵先走,步卒潰,虎臣大營隔山溝,不能救,參將潘惟忠戰死,殺傷相當,士氣大挫。
此戰發生於崇禎五年二月,官軍敗績,被稱為“西川之敗”。此西川是環縣之北的西川。從“東川東有鐵角城”可見,此東川是環縣之北的東川,不是綏德之東的東川。
環縣之南還有農民軍據點方山。如《綏寇紀略》卷一說,崇禎五年“八月,督師平賊鐵角城,獨行狼、可天飛伏誅,餘賊伏大方山、小方山,於蒲河肆掠”。1993年《環縣誌》第一編《概述·自然環境·山脈水係》記:“大方山:縣南約100公裏,因山形方而得名,海拔1603米,旁有小方山。”
上引洪承疇奏疏中提到的孟把寺,今為甘肅鎮原縣孟壩鎮,東有蒲河,西壕是孟壩之北的一個村,均在鎮遠縣城之北。
《流寇誌》卷一載:崇禎五年正月,“寧塞逸賊合環慶諸寇,屯鎮遠之蒲河,……洪承疇從鄜州問道裹糧,四晝夜疾至慶陽,曹文詔將臨洮兵,與賀虎臣兵俱會於西澳,夾擊賊,大小十餘戰,追奔數十裏,斬首千餘級,傷墜亡算。……時以西澳之捷為用兵第一”。這是官軍清剿寧塞、環慶農民軍少有的大捷,多書有載。西壕的“壕”隻有上引洪承疇所說為對,他書寫作“濠”、“澳”、“隩”等皆誤。
三、寧塞及附近據點
寧塞明朝為堡,是延綏長城沿線三十六營堡西路營堡之一,時在靖邊境,今在吳旗縣長城鄉境內。譚吉璁《延綏鎮誌》卷一之三《地理誌》說:“寧塞堡:東至靖邊營四十裏,西至把都河二十四裏,南至保安縣一百四十裏,北至大邊二裏。……明成化十一年置堡,……設在山原,係極衝中地。”
延綏叛明邊兵在神一元、神一魁等的領導下,長期以寧塞為據點。《流寇誌》卷一載:崇禎三年(1629年)十二月,“盜神一元破寧塞據之,殺參將陳三槐”。四年九月,“神一魁複叛,據寧塞”。五年二月,“寧塞賊複熾”。
寧塞之南有吳旗營。今吳旗鎮順洛河而下20多公裏,在今誌丹縣金鼎鎮西北境內有金湯山,因南臨洛河,山勢險要,固若金湯故名。其山有金湯城,宋元符初築。《流寇長編》卷四說:崇禎四年(1630年)十二月,“洪承疇遣曹文詔、張應昌擊蠍子塊於甘泉,賊北走。癸未,追至金湯山,斬四百級”。從其他記載也可見,金湯山是農民軍由寧塞、吳旗營到保安、甘泉的往來所經之地。
從吳旗向東南沿洛河經金湯,可至保安(今誌丹)、甘泉縣境。保安縣楊家窯、棗林坡是農民軍首領石耀宇的據點。《流寇長編》卷五說:“甘泉賊石耀宇據保安縣之楊家窯,與降賊霍維端所居棗林坡近。”甘泉虎兒凹、橋子溝等地,是農民軍首領白柳溪、石耀宇的活動之地。
四、鐵角城及附近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