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在西川之東,主要指綏德之東的無定河川,也泛稱附近綏德東區無定河流域的三十裏鋪河川道等地區。綏德一向有“三川”之說,“三川”指東川、西川、南川,川道地區有較好的水地,又有交通便利的大路,因此明清時官軍都在這些地方實行軍屯,駐有軍籍戶。這些地區民風尚武,明末起於陝北的農民軍有不少軍戶子弟參加,也與此有關。東川與下述南川是農民軍經常往來之地,但沒有西川地理“險絕”,也沒有西川農民軍活動頻繁,影響大。
南川在西川之南,也在子洲縣南部,指淮寧河川。“宋代後因其流經懷寧寨,又稱懷寧河,後訛為淮寧河。”流經子長、子洲、綏德三縣,全長85.2公裏。記述明末陝北農民軍活動的史料不提“南川”之名,但提到的河名、地名就在此川道。如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王子順號左掛子”“複犯青澗之華家寺,奔懷寧河”。崇禎五年(1632年)五月,“文詔乃與遊擊左光先、崔宗蔭、李國奇分剿綏德、宜君、清澗、米脂賊,戰懷寧川、黑泉峪、封家溝、綿湖峪,皆大捷,掃地王授首”。
二、環縣之北的西川、東川及之南的西壕
今甘肅隴東的環縣,北與寧夏鹽池縣、陝西定邊縣接境。西川、東川均以河流得名,史籍所說農民活動的西川、東川,應指兩河流域地區,而非僅指兩個川道。西川發源於寧夏鹽池縣南境,經環縣山城,至洪德城與東川相彙,下流為涇河支流環江。西北、東南流向,今有211國道沿河經過。東川在西川之東,發源於鹽池縣與定邊縣交界,東北、西南流向,至環縣洪德城與西川交彙。
環縣明屬陝西慶陽府,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瘠民貧。明崇禎初年後,延(安)、慶(陽)兩府“連歲旱荒,盜賊蜂起,幾於無民”。環縣、華池、定邊交界有著名的鐵角城等農民軍據點,環縣之北就成了義軍頻繁活動之地。
崇禎五年,陝西總督洪承疇在“清理環慶賊巢”的奏疏中說,他督令官兵“撒塘扼堵北自五個掌、南自西壕、孟把寺、鎮原縣,以防各賊由正西、西南走平(涼)、固(原)地方”。“往來……山萌城、甜水堡、小鹽池各地方。”‘五個掌”之“個”是“個”的繁體字,疑為發音“gu”字之誤。記載所說方位,五個掌顯為今定邊縣姬源鎮南的五股掌村(當地又寫作五穀掌),地理位置正在環縣之北的東川。1993年《環縣誌·政治誌·兵事》據舊誌記本縣古代兵事設施說,明代環縣屬慶陽衛轄,慶陽衛西路置墩57個,在環縣境內有52個,其中有“五個掌墩”。同書第一編《概述·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記:“清代以前曆代疆域無資料可考。……東北75公裏至五股掌,與延安府定邊縣磚井接壤”。可能因不明當時環縣北界,縣誌所說“五個掌”實指今定邊的五股掌。“山、萌城”係指山城、萌城。山城在西川中流,今為環縣山城鄉,山城西北30餘公裏是今環縣甜水鎮,甜水西北5公裏有萌城,今為寧夏鹽池南境的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