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軍早期將士,基本上都有綽號,或日諢名、混名。隻是一般士兵的綽號不為今人所知。
史載:農民軍“所擄之人,每隊自取綽號,不問往日姓名。”“明末,流賊肆行中夏,莫可遏製,其賊自相名目。”“(賊)稱綽號,殺一人又立一人,以應其號。如一字王劉小山,左帥(左良玉)擒之,予所監斬,後複有新立一字王。惟紫金梁黨歸闖將,無複稱其號者。”這說明了農民軍取綽號的一些情況。
他們起義後為什麼有真實姓名不用,而用綽號?《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說:“一時賊首,多邊軍之豪及良家世職,不欲以姓名聞,恐為親族累,故相率立諢名。”同書卷六說:“大抵賊多邊軍。有良家子及武弁世職,故隱其姓名而稱綽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安全的需要。農民初起時勢力較弱,起義又為官方所不容,不僅起義者本人是官軍剿殺的對象,若真名實姓暴露,他們的親友也會受到官府迫害。為安全起見,他們隻好取用諢名了。二是出於名聲上的考慮。他們聚眾造反,當權者視為大逆不道,罵為“賊寇”。他們初起時在本境活動,當然不願“賊”名為人所知。因此,取用綽號一般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由於上述原因,早期將領的真實姓名一般不為局外人所知,如農民軍在山西結成的三十六營首領,時人隻記下他們的諢名。較早敗亡的首領,有的未留下姓名,有的不同史料雖記了姓名,但真假並存難辨,如諢名“左掛子”之人的姓名,就有王子順、王子爵等記載。
隨著農民戰爭的發展,義軍勢力漸強,又多離開本地流動作戰,將士們的家屬也隨帶軍中在老營安置,這樣就沒了當初的顧慮,原有諢名者不一定再用,較晚從軍者就不再取用諢名了。如李自成建立軍製時,不少將領無諢名,他們的真實姓名也為外界所知,被記於史籍。
《水滸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梁山一百單八將均有諢名。明末農民軍將領受此書影響,有的借用了書中人物的諢名,如混江龍(張臣)、顯道神(高加計)、一丈青(曹威)、關索(王光恩)、黑旋風、插翅虎等。有的用此書人物正名,如宋江(王中孝)、燕青(張汝金)、雷橫(許得柱)等。
有的則借用古代英雄人物的真實姓名作諢名,如三國人物曹操(羅汝才)、張飛(張文朝)、馬超(馬朝)、劉備等。又如唐初大將薛仁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武大定)等。
明末農民軍將領的諢名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一般都應有其來由,隻是有的不可知罷了。有的史籍有記載,如:
“點燈子”。《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三載:“點燈子,清澗書生,日趙四兒,名勝。習業於石油寺,晝夜寫讀不倦,村氓異之,呼為點燈子。時方多故,訛言謂如平話黃巢造兵書謀反,又謂官且捕之,點燈子懼,聚眾反於解家溝花牙寺。”
“張妙手”。《流寇長編》卷六說:“張妙手,善射,試之百步中錢孔。”
“滿天星”。《明季北略》卷二十三《李自成生》條記:米脂縣東有周清,“以打鐵為業,火星滿室,眾遂呼為‘滿天星’”。
“一鬥粟”。此書同卷還記,鄭某“起家時止一鬥粟,至是頗富,故眾呼其子日仁為‘一鬥粟’”。
有的史料沒有記載。明末農民軍起於陝北,若知陝北方言、方音,就可從有些此地起義將領的諢名中,了解一般不為人知的信息,還可糾正一些記載的錯誤。如:
“左掛子”。習慣性使用左手。陝北人將習慣性使用左手稱“左掛子”,猶如外地人說的左撇子。譚吉璁《延綏鎮誌》所記“王左掛子”是姓加諢名的說法。《明史》等書所記“王左掛”姓對名不對,此人另有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