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回回”。一說綏德人馬光玉先用此綽號,山西戰亡後,馬守應襲用。由綽號可知他們是回民。
“稻黍杆”。“稻”應為“”(又寫作),音近致誤。陝北方言稱高粱為黍。其人當為瘦高個子,以身材形象似“黍杆”得此諢名。
“皂鶯”。“鶯”為“鷹”之誤。陝北方言將羽毛較黑的一種鷹稱為皂鷹。以此為諢名之人當有這種鷹的某些特點。大順軍左營威武將軍劉汝魁,《綏寇紀略》卷九在其名下加小注說“稱灶營”,這說的是綽號,實為“皂鷹”,同音別字致誤。有人按他所在營旗為黑色,認為“灶營”當為“皂營”,其實左營旗是白色。
“革裏眼”。陝北山中有一種鬆鼠,米脂人多稱為“ge lie”,綏德等地人稱為“ge li”,因無本字,人們按方音將前者寫為“圪烈”,後者寫作“革裏”字樣,有的陝北地方誌還寫作“各利”、“圪狸”等。如民國《米脂縣誌》卷七記:“吉靈鼠:蒼質白文(紋),班(斑)駁可愛,走甚駛,取皮以佩小兒,能辟不詳,今俗名各利。”民國《安塞縣誌》、光緒《綏德直隸州誌》也有同樣或類似記載。1990年《神木縣誌·動植物誌》哺乳動物鬆鼠科記:“岩鬆鼠,俗稱‘圪狸’,野生,分布山地區,皮毛可製裘。”此綽號即由這種鼠類動物而來,一般史書多寫為“革裏眼”,《流寇誌》還寫成“隔裏眼”,《烈皇小識》卷三寫作“革禮眼”,譚吉璁《延綏鎮誌》卷五寫作“格嘹雁”,從字麵難知何意。陝北農民軍早期首領王嘉胤死後,紫金梁王自用在山西結成三十六營。當時山西鄉紳張道溶在其所著《兵燹瑣記》中,記了三十五營首領的諢名,其中有一“圪烈眼”。《綏寇紀略》卷一當據此書也列出三十五營首領的諢名,其中也有“圪烈眼”。“圪烈眼”就是他書所記“革裏眼”的另一種寫法,其真實姓名是賀一龍。據此可知,賀一龍是三十六營首領之一。史籍不記這位著名農民起義首領的縣籍,據其綽號可知,他是陝北人,米脂或綏德人的可能性較大。
探究農民軍將領的諢名有諸多必要。一是有助於弄清一些史實。史籍常見隻記諢名不記真實姓名,一個諢名有不同寫法的現象,農民軍將領還有多人用同一諢名的情況。考準真實姓名所用諢名,可以搞清一些史事係何人所為,不致張冠李戴。上述“革裏眼”即“圪烈眼”,真實姓名賀一龍,是三十六營之一,就是一例。諢名為“過天星”者有張天琳、惠登相等人,常與李自成聯兵作戰,最終為大順殉職的是張天琳。諢名為“滿天星”者有張大受、周清、高汝礪、尹世財、趙應舉等人,崇禎九年上半年一度與李自成合兵轉戰陝北的是趙應舉。
二是從諢名可以略知其人思想。農民軍將領有“闖塌天”、“射塌天”、“通天王”、“震天王”、“掃地王”、“安世王”、“治世王”、“整世王”、“改世王”、“亂世王”、“爭世王”、“大膽王”等諢名,他們天不怕,地不怕,敢於亂世,希望治世等思想,從中不難知其一二。
三是從諢名可窺知其人的某些經曆。有些諢名的來曆史籍有記載,如“點燈子”、“一鬥粟”。有的無記載,如“逼上路”、“逼反王”、“一杆槍”、“一條棍”等,顯然與其經曆有關。再如“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南營八大王”(閻大亨)、“北營八大王”,不僅反映了他們個人的某段經曆,還可從中窺知農民軍組織聯合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