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李振聲是否降於李自成(2 / 2)

光緒《米脂縣誌》對此事有述評,並針對有人說他已降受職為之辨冤:“振聲死事之日,當時感其義者,吊之以詩,有‘楚濱父老傳聞日,多少傷心暗淚垂’之句。是其心跡固婦孺皆知也。自成以同縣同姓故,授以偽官,榜其姓名,修史者據以為信。每讀史至明季忠魂受冤,不禁扼腕。今閱《表忠記》,可以少慰矣。然安得采入史鑒,以雪千秋之垢哉。”

崇禎十六年九月,李自成農民軍在郟縣之役戰敗孫傳庭後,隨即進入關中,次年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不久,就經山西進取北京。農民軍進入關中前李振聲既然已經被殺,為什麼還有史料說,李自成在西安擴建政府的任職人員中,仍有李振聲呢?民國《米脂縣誌》卷六《人物誌》說明了原因:“先是,振聲被執,有傳其降賊者,朝野共詆之。後賊人山西,榜列受職者姓名,以誑遠近。大學士賀逢聖暨振聲與焉。逢聖實死於武昌之難,均未受職也。”

顯然是因農民軍將李振聲俘入營中之初,李自成對他以兄相稱,又贈以金銀,置酒邀飲,局外人便誤以為他真降了。大順軍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將沒有受職且有“賢聲”的明官說成已受職者,目的在於招降明官,減少對立麵。這樣就使不明真相的一些史家信以為真,在所著書籍中寫成了李自成西安擴建政權後,李振聲仍在任職。

李振聲降順受職與否,的確有些撲朔迷離,真相大白費了些時日。民國《米脂縣誌》卷九《藝文誌》收錄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賜湖廣巡按李振聲從祀鄉賢敕》,敕文中說:“故明湖廣巡按李振聲,持節按楚,保障荊襄。危疆既失,陷身豺虎之中;大節炳然,授命刃鋒之下;披覽奏牘,欣綱常之足維;揆厥生平,實孤忠而堪憫。宜允學臣之請,準其從祀本籍陝西米脂縣鄉賢祠,著有司春秋祭享,以慰忠魂。”說明到這時,李振聲並未降於李自成,米脂地方和清廷已經弄清楚了。

清初人趙吉士《續表忠記》、傅山《霜紅龕集·明李禦史傳》,對李振聲被俘後拒不受職、死因、死時、死地等記載甚詳,民國《米脂縣誌》卷九《藝文誌》都有收錄,並收有《明鄉賢郾城知縣李公振聲生祠及殉國記事歌》等詩多首,均可證明李振聲未降李自成。

李振聲若降,可做高官,更可免死,他何以頑固不化,至死不降?他雖為進士,但生長於米脂邊地,頗知兵事。史載,他“少治春秋,識力回不類儒生,工騎射,可以敵數人”。他任河南郾城知縣,“時流寇入豫,數薄縣城,振聲率鄉勇背城擊潰之,多所斬獲。自後複敗賊於小商橋、黑龍潭、三裏橋、武家崗等處,殺賊渠紫微星、扒山虎、撲山虎、新虎等,斬首千餘級。複合大梁道中軍尹先民,剿土寇楊四於陳家崗,七戰七捷。誘楊四人堡樓,縱火焚死。(崇禎)十年,流賊搖天動、過天星、一丈青、老回回、順天王等眾數萬,由宋崗至漯灣河,振聲率鄉勇設伏夾擊之,斬五百級,賊大潰,追至萬家埠口,擒斬溺死者無算。捷聞,有旨嘉獎。行取授廣西道監察禦史”。“公宰郾時,守城殺賊,午夜焦勞,雙目盡赤,至今郾人猶呼之為‘紅眼老李’。”可見李振聲的雙手沾滿了農民軍的鮮血,為抵禦農民軍,夙夜焦勞,不遺餘力,這使他得到明帝“嘉悅”,官升至湖廣巡按。崇禎十五年思宗《賜湖廣巡按李振聲敕》中就說:“爾昔任郾城時,扞患禦侮,夙號知兵,……朕心久已嘉悅。特命爾巡按湖廣。”

李振聲一向敵視農民軍,政治態度是難以改變的。鎮壓農民軍有功是他得以升官的主要原因,他得享高官厚祿更對明帝產生了感恩之情。他接受的忠孝大節觀根深蒂固,同樣很難改變。他也顧忌降於“賊寇”朝野詆毀的輿論壓力。這就是他寧死不降的原因所在。他的這種思想有一定代表性,與他同時的其他明官不降農民軍的原因,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