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張獻忠故鄉在今榆林市定邊縣轄境,而不在延安,故2000年《延安地區誌》不為張獻忠立傳。1994年《榆林地區誌》為其立傳,說他是“定邊柳樹澗人”。2003年《定邊縣誌·人物誌》首立張獻忠,說他是“柳樹澗堡(今學莊鄉劉渠村)人”。
明末史料常將在某地起事之人誤為某地人,還把常在某地活動的農民軍首領誤稱為某地賊。如《明史》卷二十三《莊烈帝》有載:“米脂賊張獻忠”。這極易使人誤解為張獻忠是米脂人。
張獻忠不是米脂人,起事之初卻在米脂活動。《明史紀事本末》說:“初,獻忠與自成並起延西,以狡詐相雄長。”“延西”指延綏西部,由其他史料可知,張獻忠起義和起義初期,主要是在包括西川在內的米脂西部活動。
《明史·張獻忠傳》載:“崇禎三年,陝西賊大起,王嘉胤據府穀,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稱八大王。”這裏說明了他的起事時間和大的地點,沒有指出十八寨名及其具體所在。《綏寇紀略》卷一記崇禎四年張獻忠事,提到了米脂西部的三個地名:“十二月,洪承疇秦撫過延安吳家山、黨家坪、薛家崖,大戰一十八寨賊首張獻忠、羅汝才等一千九百餘名。”
今子洲縣有兩個同名村吳家山,一個在三川口鎮(原在西莊鄉),在北;一個在瓜園則灣鄉,在南。二村都有山寨,北吳家山較大。黨家坪也有兩個,一個在西,屬子洲高家坪鄉。一個在東,屬米脂杜家石溝鎮,村西北有跑牛圪塔軍寨遺址,依山勢向南修築,地處製高點,四麵下臨深壑,今存石砌寨門、一段寨牆和多已塌毀的屯兵寨窯二十多孔。此寨附近,還有杜家石溝村寨子山、高興莊石寨子山、馮鹼村摩天嶺等較大古寨遺址。薛家崖在子洲馬蹄溝鎮大理河川。各兩個吳家山、黨家坪,究竟是哪個?似以山寨較大,相對集中的可能性較大。西黨家坪距其他幾個地方最遠,不大可能。可以確定的是,這幾個地方明時都屬米脂,又都在米脂西部。對此能夠確定,可以使我們對他的起義地和起義初期活動地知道得更具體一些,也有助於判定他的起義時間。
張獻忠的起義時間,主要有崇禎元年(1628年)和三年兩說。《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張獻忠之亂》、《流寇誌》卷一說他於崇禎元年往從王嘉胤等起義。但不見史載崇禎元年、二年他有什麼活動。
《明史》等書說他起義於崇禎三年。從這年以後,他才活躍於延綏之西。農民軍起義後流動性不大,經常在起義地活動。如前所述,他起義後在米脂西部活動。他起義於此時此地不是偶然的。“崇禎三年,陝西賊大起”,大起之地主要在米脂以西。這年,李自成起義於西川、神一元起義於寧塞。張獻忠的家距西川、寧塞不遠。崇禎三年,米脂大旱,遍地饑民。這年米脂西部有農民起義的自然和政治氣候與土壤。他們在同一年同一地區起義,也是相互呼應、影響的結果。一些史書說,張獻忠起義早於李自成。但其“大起”是在崇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