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張獻忠農民軍堅持鬥爭時間、征戰影響、曆史功績等,與李自成農民軍相伯仲,但其鄉籍、起義時間、地點及起義前事跡,不同史籍所載異詞,令人難以置信者甚多,常見現代著述信從了一些不可靠的說法。他的鄉籍、起義時間、地點,是這位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的基本問題,有必要盡可能弄清。本文僅就他的這些問題作一些探討。
張獻忠是哪裏人?史籍有多種說法。《明季北略》卷七《張獻忠起》條載:“張獻忠,榆林人。”《明季遺聞》也有此說。
《流寇誌》卷十四記:“獻忠,延安府米脂人。”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張獻忠之亂》載:“延安人張獻忠。”
《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七《張獻忠紀》:“張獻忠,陝西膚施人。”《小腆紀年附考》也有此說。
《明史·張獻忠傳》:“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譚吉璁《延綏鎮誌》卷五之四《紀事誌》也有同樣記載。這將張獻忠說成延安衛籍,所記柳樹澗比他書具體。
從省份大的方麵說,張獻忠是陝西人,諸書所載實際一致。從村堡小的方麵說,他是柳樹澗人,也是可信的。問題是他究竟是何衛何縣人,眾說異詞。因此,弄清柳樹澗之所在及歸屬等有關情況,對問題的澄清是有必要的。
明沿邊九鎮,陝西即有延綏、甘肅、寧夏、固原四鎮;延綏有榆林、綏德、延安、慶陽四衛,隻有榆林位北臨近蒙地,是重點設防地區。延綏長城沿線東中西路共三十六個營堡,均在榆林衛防地,其中定邊營、柳樹澗堡屬西路營堡。
2003年《定邊縣誌》記:明朝中期,為抵禦“北虜”侵擾,延綏鎮在今定邊縣治地築城設定邊營,領柳樹澗等十二個營堡。柳樹澗堡城在今定邊縣郝灘鄉南35裏處,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巡撫董威督築,隆慶六年(1572年)增高,萬曆六年(1578年)磚砌,“周圍凡三裏七分,樓鋪十八座,墩台四十八座。開東門、西門”。
據筆者考察,柳樹澗在今定邊縣東郝灘鄉之南,是該鄉所屬的一個行政村,長城由村西北向東南延伸,進入今吳旗縣長城鄉境。村民今稱為“柳堡”的堡城,牆垣遺跡尚存,規模可辨。堡城之北現仍有高大的烽火墩台,南麵的長城蜿蜒屹立於山脊之上,可見長度與高度在今陝北他處長城少見。柳樹澗行政村有崔崾峴、夥場坬、海後、場峁子、宋峁五個自然村。村民多知明末的張獻忠之名,說本地有張姓,清同治年間從河南來,不是張獻忠同族後裔,並說他的故村不在這裏,而在此地西南約三四公裏的劉渠村。劉渠村是今定邊縣學莊鄉高廟灣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有張、李等戶多大姓,張姓也非張獻忠後裔。村民對張獻忠起義前事跡傳說不多,但據代代相傳,都說張獻忠故家就在此村的栽箭山。此山高於附近他山,麵向西的一個大簸箕灣有古村落遺跡,古窯洞大多塌毀,遺存很少。
除此地之外,再無別處說法,可以認定栽箭山是張獻忠故村。此村距柳樹澗較近,明時當屬柳樹澗堡防地,當時柳樹澗較為知名,史籍就記張獻忠為柳樹澗人。
2003年《定邊縣誌》記:“明時改置13個布政使司,分領府、州、縣,並在沿邊地區設立軍政合一的衛所。今定邊縣境屬榆林衛,隸陝西布政使司延安府。……明朝中葉,為抵禦蒙古族侵擾,將長城沿線戰略要地劃為9個防區,分段防守,稱為‘九邊’,設九鎮,時定邊屬延綏鎮。定邊堡(營)駐參將,後改遊擊,領永濟等十二營堡為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置延綏西協,副總兵駐定邊營城。清朝時期,其行政建置基本沿襲明代。……雍正九年(1731年)榆林置府,定邊置縣隸屬之。”
從上述事實和有關記載可見:說張獻忠是榆林人不確切;指榆林衛是對的,因明時定邊營、柳樹澗堡屬榆林衛管轄,但不具體,易使人以為他是衛的治所地榆林之人;指榆林府更不對,因明代沒有榆林府,清雍正九年始置。按地方行政係統而言,定邊、柳樹澗明隸屬延安府。也許是這個原因,有些史書便說他是延安人,若指府的管轄範圍不錯,指延安衛則誤,因在軍事係統上,柳樹澗堡不屬延安衛管轄。膚施縣明清為延安府治所,1936年改為延安縣。因此,說他是膚施縣人,隸延安衛籍顯然有誤。清雍正九年始置定邊縣,明代有定邊營而無定邊縣,所以也不能說他是明定邊縣人。因明時定邊營領柳樹澗堡,故可說他是定邊柳樹澗堡人。總之,張獻忠的鄉籍,應表述為“延綏鎮榆林衛柳樹澗堡”,或“陝西延安府柳樹澗”,說他是“陝西定邊柳樹澗人”亦可。如果再具體一點,也可說他是柳樹澗栽箭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