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服法因病而異。一般治療各種炎症用藥或發汗解表藥、滋補藥宜溫服;祛寒藥、外感風寒或治頭痛、關節痛、消化性潰瘍病的藥等宜熱服;清熱、解毒、止吐藥宜冷服。除內服外,還可吸人或直腸給藥,也可以局部外用給藥,如漱口藥、吹耳藥、點眼藥、吹喉藥、洗藥、坐藥和膏藥等,即把藥製成一定的劑型直接敷用於局部病灶,產生療效。
服用中藥,一般每日兩次,分上下午各服一次。煎好的中藥不宜長時間存放,最好不要過夜,當天煎的藥當天服完,因放置時間過長,各藥析出的化學成分會發生變化而沉澱,使有效成分減少,降低療效,甚至變質而服後中毒。有時根據需要還有以下12種用法。
1.飯前服 滋補強壯藥、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疾病用藥,一般飯前服用。腸道疾病也宜飯前服,因此時胃是空的,藥物能直接與胃黏膜接觸,療效好。
2.飯後服 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一般飯後服用。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毒性較大的藥,也宜飯後服。
3.含服治咽喉病的藥宜緩慢含咽,或者含漱吞咽。
4.頓服 通便、化瘀血的藥要一次服完,便於集中藥力,發揮最大效應。
5.頻服 咽喉病、嘔吐者宜采用多次頻飲、緩緩服用,使藥物充分接觸患部,很快見效。
6.空腹服瀉藥、驅蟲藥宜空腹服;滋補湯藥宜早晨空腹服,以利吸收。
7.睡前服 鎮靜安眠藥宜睡前服,有積滯、胸部病變,服藥後宜仰臥。頭、腦、耳、眼病者,服藥後宜去枕而臥。左右兩肋疾病,服藥後宜右側臥。
8.隔夜服主要是指祛蟲藥,在睡前服一次後,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促使腸道蟲更容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9.涼服 一般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宜涼服。涼服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寒性藥劑涼後服,如治療大熱病者;二是指熱性藥劑涼後服,如治療真寒假熱病症。
10.溫服 把煎好的中藥晾到35 ℃左右服。凡平和的藥、補益的藥均宜溫服,使其益氣,增強補益的功能。
11.熱服 凡傷風感冒、解毒驅寒的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是如此。
12.泡服 中藥中的菊花、金銀花、玄參、麥冬、薄荷、蓮心、甘草等常用沸水浸泡代茶飲用,可清熱除燥、生津止渴。因中藥在采集、曬幹過程中,可附帶一些灰塵和雜質,衝泡時會浮在水麵,令人生厭。如用一塊幹淨的紗布將中藥包起來,再投入水中衝泡,就不會有雜物,其藥液也清香爽口。
服用中藥,為防止味苦或其他原因引起嘔吐,可適量加些矯味藥,如甘草等,也可以於喝藥前先含一片生薑,幾分鍾後再喝藥,或者先取煎好的藥液少量,加入幾滴生薑汁,攪勻後趁熱慢慢喝下,然後再喝其他藥液,就不會發生嘔吐現象。人的舌頭在服37℃左右的湯藥時對苦味最敏感,所以在服湯藥時要避開37℃這個“苦峰”。如病人一聞到藥味就惡心、嘔吐,可在服藥前往鼻孔裏塗一點醋即可避免。如病人將藥服下後產生惡心、嘔吐,可用鮮薑片在病人的舌麵上來回劃幾下即可避免。
服用中藥時還需要注意忌口,如治療過敏性哮喘、皮膚病等,忌吃魚蝦羊肉等“發物”;吃人參等補藥忌吃蘿卜及有腹瀉或通便作用的食物,以防止減低藥效;在服溫中類藥物治療“寒證”時忌吃生冷食物;用清熱藥治療“熱證”時忌吃辛辣食物;多數病人忌吃生冷、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利於藥物吸收。服用中藥不宜用奶、茶及可樂等飲料送服,因為這些液體可以破壞藥性而降低療效。
服用選購中成藥時不要隻看藥名,因為有些中成藥的名稱不能表明它的確切療效,所以應該慎重了解它的性質、功能及適應症等,以防藥不對症。比如天麻是治療高血壓、頭暈、頭痛的有效中藥,而天麻丸的主要功能是散風祛濕、活血止痛,適用於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手足麻木等,對於高血壓是不適用的,同時,天麻丸中有羌活、獨活、附子等成分,均屬於溫熱性質的藥物,反可使血壓升高。還有的中成藥中一字之差,功能卻完全不一樣,如人參歸脾丸能養血安神,主治健忘、驚悸等,而人參健脾丸則主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難消、大便溏薄。小兒用的肥兒丸能消食導滯、驅蟲,肥兒散則健脾養胃、助消化。